於疫情爆發的幾年間,每個人的生活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癱瘓,有些人丟了工作、有些人痛失至親、有些人被逼隔離⋯⋯過程中,你可曾覺得連「時間」的觀念亦起了變化? 日裔巴西籍藝術家 Oscar Oiwa的沉浸式 · · ·
動盪不安的時局、未見終點的疫情,為世界帶來不確定性,各行各業為了適應變化,也得盡力以行動及創意化解危機。 今年踏入第十六屆的「鮮浪潮國際短片節」,不僅繼續推動本地電影及短片創作,經歷疫境下影院停擺、線 · · ·
親情,或是人生中最難以割捨的羈絆。跟朋友的情誼不再,你可以選擇絕交;跟伴侶的愛火消逝,你可以選擇分手;跟同事的合作不順,你可以選擇轉職。 「但跟家人不和睦,任你逃到天涯海角或決絕不見,卻始終推翻不了血 · · ·
駐三藩市藝術家Koak在其藝術實踐中,擅於創作充滿情感的人物肖像,並為其賦予一種自主性和內在生命,她從漫畫的視覺語匯中汲取靈感,以作品探討性別和形式的階級劃分,並質疑社會上對於身分和人性的既定文化現象 · · ·
談藝術的時候,人們較常論及藝術家的構思及技法,或作品的寄寓和觀感等,但有關觀眾的角色又該怎樣看待呢?步向後媒材(Post-Medium)時代,除卻傳統及單一的展示,愈來愈多展覽強調觀眾運用五感參與作品 · · ·
即使身處數碼時代,閱讀的方式漸見數位化,愈來愈多人傾向透過電子閱讀器,瀏覽世界各地的資訊,但對於鍾情雜誌文化的讀者來說,一書在手的閱讀樂趣始終難以取代,尤其喜歡研探影像及排版設計的話,實體的存在更加重 · · ·
「手袋」不僅可用以載物,它亦別具時尚美學,也可映襯讀出用者的品味情感,怎樣投資手袋更是一門專業學問。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英國V&A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 · · ·
春暖花開的四月,如同跟眾多與病毒共存的國家,日本也逐漸走出疫情的陰霾——政府陸續解除部分入境禁令、國內各大城市亦推出各類重啟活動,喜迎世界各地的訪客重臨。當中備受攝影愛好者期待、每年春季於古城京都舉行 · · ·
年假期間,寒流來襲,看不少人於網上分享抗寒心聲,既感恩即使生活不算富裕,卻至少有家可歸、有瓦遮頭,同時亦感念社會中全乃背後無數勞動者以汗水、時間,甚或健康所築成,略感心酸。 被譽為「礦工畫家」的洪瑞麟 · · ·
無緣不成親子,但每段緣份是「恩緣」還是「孽障」,卻看當事人造化。尤其父母與子女、長輩與後輩之間,受限各自的出身、成長、教育、文化及個性等差異,往往容易衍生不同問題或磨擦,搞不好甚或會導致難以彌補的遺憾 · · ·
眼看世界的崩壞,往往言語無力,於是藝術家們選擇以作品說話,表達對世事的觀察及感想。像里斯本藝術家 Arturo Bordalo,對於消費主義極盛、環保意識提高的當下,怎樣導致不可回收垃圾的產生,滿是疑 · · ·
流行文化的影響力無遠弗屆。但你可想過,再流行的影視產物都有退潮一天?捷克藝術家 Filip Hodas以電繪系列「Pop Culture Dystopia」,將時間軸定位於「人類消逝後的遙遠未來」,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