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掘光而行:洪瑞麟的勞動者日誌

Posted On: 2022-03-19
Category: Art · Culture · Museums
Editor:
洪瑞麟《吃便當》,1957,墨、淡彩、紙 ,38.5×53.5 cm。(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年假期間,寒流來襲,看不少人於網上分享抗寒心聲,既感恩即使生活不算富裕,卻至少有家可歸、有瓦遮頭,同時亦感念社會中全乃背後無數勞動者以汗水、時間,甚或健康所築成,略感心酸。

被譽為「礦工畫家」的洪瑞麟(1912-1996)受少時留學日本目擊的底層生活影響,返台後畢生致力探究平民美學,以畫作為臺灣美術史上留下勞動者的生活及精神面貌。趁今年110歲誕辰,臺北市立美術館以其長子洪鈞雄捐贈的藏品出發,籌辦「掘光而行:洪瑞麟」大型個展,回顧洪氏於大稻埕時期的亮點佳作。

前人的人文啟蒙

「我的畫就是礦工日記,也是我自己的反省。」洪瑞麟生前曾直白自評個人風格,這亦是臺灣及華文藝術界對他的認知。惟對年輕一輩來說,或會疑惑又好奇,何以這位生於商人之家及繁華的大稻埕的畫家,對於遠在他方的礦工及底層題材別有關心?

這可從洪瑞麟的藝術際遇說起。1912年(民國元年/明治45年)出生於臺北獅館巷(今涼州街)的洪瑞麟,其父洪鶴汀(人稱海先生)雖然從事船頭行街的商行記帳工作,1923年轉任元隆茶行任支配人(總經理),但因對書畫、藝術素有興趣,又具漢文根基,尤擅長繪畫梅,故不時在家作畫,並請愛兒幫忙磨墨,既為消閒也當親子活動。

1943年3月7日稻江義塾塾友會紀念。第三排右一爲洪瑞麟,第二排右起第八位是吳清海老師,右起第九位是稻垣藤兵衛校長。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耳濡目染,洪瑞麟亦愛上藝術,九歲起到大稻埕「稻江義塾」唸書,並幸遇秉承「平權博愛」的校長是稻垣藤兵衛,受到人道主義的薰陶;另外,又多得啟蒙恩師吳清海分享,令其閱讀到許多當時新潮的日本美術雜誌,並從中認識19世紀法國知名畫家Jean-François Mille的田園畫如《播種者》、《拾穗》和《晚禱》等。特別的是,Mille的作品並非純粹歌頌田園美好,還樸實地展現農民辛勞拾穗、克己勞動的精神,甚至暗中寄託Mille年青時「無法當上巴黎人」的掙扎與迷失,以及中年返璞歸真、在田間重尋真我的感悟。

個人的生活歷練

1929年7月1日台灣繪畫研究所開設餐宴於蓬萊閣餐廳,前排有石川欽一郎(右三)、倪蔣懷(左三)、藍蔭鼎(右一)、陳植棋(右二),兩位新學員洪瑞麟(左二)、陳德旺(左一),後排為陳英聲(右二)與兩位女服務生。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樸實活着的思想,成為洪瑞麟的創作信條。當他進入礦業老闆倪蔣懷受石川欽一郎鼓勵、出資設立的洋畫自由研究所(1930年改名為臺灣繪畫研究所)及赴日學畫時,又進一步將理念實踐於生活。當年,洪瑞麟在倪氏資助下,得以前往川端畫學校以私塾性質學畫,隔年再考入帝國美術學校。

洪瑞麟《市集》,原作於1937;油彩、畫布,120 × 162 cm。

但他鄉的開資龐大,洪瑞麟必須到處打工賺生活費,過程中,他受日本「普羅藝術」風潮影響,發現跟不同小市民互動,有助年輕的自己累積現實體驗、拓展人文視野。尤其當別人談日本,只說起漂亮風景、美味食物時,他最感動卻非看見櫻花、溪流,「而是遇上天寒下蕭瑟的勞動者。」


洪瑞麟抱着長子洪鈞雄在礦區留影。

洪瑞麟學成後歸臺,於1938年決意到倪氏的「瑞芳礦坑」工作,徹底地通過真實經驗領略底層世界的真諦。本來,起初只打算體驗10年,沒料到天天跟煤礦工人學師、生活,慢慢相處出兄弟感情,後來他還娶了工頭的女兒,一直於礦場做到退休,足足待上35年之久。

投入礦務,難免消耗心神,幸好,老闆倪氏相當愛材,不欲荒廢洪瑞麟的美藝才華,常鼓勵他好好把握閒暇,多用畫筆速寫、紀錄及刻劃礦工場內的見聞,例如工友們頂着日曬雨淋,赤身行走於礦場,冒着生命危險去挖掘通頭、開闢新途等情況。因有在地觀察,亦有內化領會,使洪瑞麟的礦工畫不流於表面,處處可見匠心與神韻。而且,當他退休後亦不曾停止畫畫,反而立志「離開地底,追求陽光」,努力走訪不同台灣勝景去寫生、旅遊,畫出無數與陽光、雲海相關的自然風光,創出另一片新天地。


不得不看的珍藏

洪鈞雄與父親作品合影。(攝影/林宗興,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掘光而行:洪瑞麟」展覽,將展出藝術家尋志業路上的速寫及創作精華。例如其中一件重要捐贈作品、洪瑞麟年僅12歲的臨摹之作《米開朗基羅素描摹寫》,背面註記模寫「ミクラレチェロ」(米開朗基羅),顯現其早慧的繪畫天賦;另外,亦有石川欽一郎贈送的風景寫生冊函《山紫水明帖》,此稀有冊函經過精湛修復後,首次公開亮相之作,是見證歷史的重要篇章;此外,作品如《帆船》、《大稻埕民家》,又展現洪瑞麟於研究所中,受石川欽一郎指導,結識倪蔣懷、陳植棋等前輩的啟迪,以及他常在大稻埕、臺北近郊與淡水作水彩寫生的故事,突顯其一生堅持的初心。

   洪瑞麟,《米開朗基羅素描摹寫》,1924,鉛筆、紙,23.8×15.2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洪瑞麟,《朝妝》,1934,油彩、畫布,91.5×72.5公分,私人收藏。圖像由私人藏家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洪瑞麟,《帆船》,1930,水彩、紙,38.5×54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洪瑞麟,《大稻埕民家》,1929,水彩、紙, 23.8×32.7公分,呂雲麟紀念美術館典藏。圖像由呂雲麟紀念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 「掘光而行:洪瑞麟」
  • 展期:3月19日至7月31日
  •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二樓2A、2B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 Photo courtesy of 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