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畫出技藝高超的畫作,或許可以透過時間來訓練,但若要畫出如孩童般真摯的畫意,卻非常考驗創作者的心思是否純粹。在香港,有一位大隱隱於市、年屆八旬的素人畫家「花婆婆」,多年來憑個人對自然的喜愛,自學地繪 · · ·
如果香港是一幅水墨畫,那會是怎麼樣的?現居三藩市及上海的鄭重賓,沒有言明,卻藉着為今年慶祝六十周年的香港藝術館,所創作的場域特定裝置作品回應,還給這片疊置人工與自然的異度風景,加上萬年期限,名之《萬年 · · ·
同一種事物,放諸不同文化語景之下,往往會衍生不同的意義。旅英華人藝術家 Jacky Tsai(蔡贇驊)向來鍾情探索跨文化或領域的題材,反轉人們對許多事物的既定印象,譬如「骷髏」就是他鑽研十餘年的視覺符 · · ·
聖誕佳節前後,各大商場有不少巨型冬日裝置,利園區聯乘知名澳洲燈光藝術團隊Amigo & Amigo打造亞洲首個「Gnomes Orchestra」聲光遊樂園聖誕主題裝置,邀請小精靈樂團越洋作嚮 · · ·
香港唐人當代藝術中心於秋季舉行、由林怡君(Charlotte Lin)策劃的女性藝術家聯展「微光神龕」即將閉幕。儘管以「全女班」形式策劃的展覽並不是新穎的題材,Charlotte是次則以出自年輕當代女 · · ·
尋夢路上,難免轉折。「岡本太郎現代藝術賞」大獎得主SAIAKUNANA,初出道的作品曾被批評為「saiaku(最悪)」,即日語「差劣」的意思,這驅使個性倔強的她於本名「NANA」前加上「SAIAKU」 · · ·
為世界留下最美好的事是甚麼?法國印象派先驅之一、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相信,親手繪畫一幅好畫,聊勝千言萬語。是以其藝術生涯中總是傾盡心思,以唯美筆觸記下無 · · ·
英國塗鴉藝術家Banksy身分與行蹤向來神秘,但在大是大非的議題上,他還是沒有缺席。在世界對烏克蘭與俄羅斯戰爭的關注度漸漸冷卻之時,在烏克蘭街頭出現了疑似出自Banksy手筆的塗鴉,事隔不久,Bank · · ·
在香港這個繁華鬧市中,追逐「可能性」是人們由心而發的願景,也是希慎廣場積極綢繆的重要理念,因為多元聯繫的文化碰撞,不但能激活各種包羅萬象的創意與想像,也能推動一地的文化潮流發展,創造更多可能。好比希慎 · · ·
草間彌生,當代舉足輕重的藝術家,「波點」與「南瓜」是大眾對草間藝術的主要印象,然而那只是她創作的少部分。草間十多歲開始投身創作,至今仍未停下來,想全面了解她的創作,就要回顧她70多年的藝術生涯,這絕非 · · ·
眼睛是人類的靈魂之窗,在觀看與被觀看之間,每次「凝視」都建構了我們與世界的微妙關係。美國當代藝術家Andy Rementer在香港的個展《盡在當眼處》(In Plain Sight),就以「凝視」為寄 · · ·
從飲食地景到藝術聯想 人生不一定永遠大魚大肉,偶爾來點家常「炒雜碎」也滋味。從前的廣東移民遷往美國唐人街之後,為了搵食維生亦思念家鄉風味,靈機一動研發了名為「雜碎」(Chop Suey)的菜式,將簡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