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紀實攝影巨匠August Sander的《百臉人生》

Posted On: 2023-02-22
Category: +852 · Art · Culture · Photography
Editor:

「我從不讓人看起來不好,他們自己表現自己。照片就是你的鏡子,就是你。」德國紀實攝影巨匠奧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1876-1964)視每個人的臉孔如上蒼的藝術品,微妙地反映着時代的流傳與故事。

MOMA, August Sander Archi, Cologne/ ARS,NY

終其中一生,桑德從未曾改造被攝對象的外觀,而是盡可能讓人物自然地表達真我,是以當作品累積成一定數量之後,恰好得以成就一整個特定時代的縮影。本月起,f22 攝影空間呈獻的〈奧古斯特.桑德:百臉人生〉展覽,所展出的六十張人像照片,就讓觀者得以一窺攝影師所身處的年代中,眾多奇妙的人文故事。

桑德被譽為「德國人性的見證者」,其傾向寫實的作風,或受成長環境影響。1876年11月,桑德生於科隆西邊的一個小礦村,其任職礦場木匠的父親素來愛繪畫,惟因生計問題無法以後者營生,只能在心底暗暗鼓勵具天分的愛兒探索文藝。是以,當桑德從小學畢業的加入礦坑工作,獲得礦場工頭轉介為一位風景攝影家當助手時,父親特別支持他趁機會轉換跑道,而某位富人叔叔亦出於欣賞,主動助其發展攝影理想。

桑德帶着家人期許及自身的藝術執著,一直努力鑽研攝影及各種技藝,例如進入大學進修建築、工業攝影和繪畫,期間即使要應徵入伍到退伍,都沒有停下腳步。後來,他又經營起照相館生意,求的不僅是溫飽,而是決心以照片說故事——他制定了拍攝同時代日爾曼民族眾生相的計劃,希望用影像紀錄當時的社會真實狀貌。雖則計劃曾受第一次世界大戰而中斷,但後來又因戰後德國的人民急需重新建立戶籍檔案,使桑德反倒獲得更多為大眾拍攝身份證照片的機會。當時,他為圍滿攝影棚的群眾先拍攝團體照,再將人們的頭像逐個剪下來作為個人照。這種展現共通性、減弱個性的拍攝方式,意外地突顯了族群的特質。

Bricklayer_s mate, Cologne, 1928 © August Sander

隨業務穩定,藉1924年桑德又開展了龐大的「20世紀的人們」(People of the 20th Century)攝影計劃。他將德國民眾分成「農民、手工藝人、女人、各類職業身份者、藝術家、城市人和社會邊緣人」七大類型,再以當時的新客觀主義思潮出發,運用非常精準、不加修飾及坦白直率的拍攝手法和風格,統性地記錄了現代德國社會的人民面貌。

2023-02-10 Faces by August Sander at f22 foto space (TC)
Young farmers, Westerwald, 1914 © August Sander

因其時攝影尚未全面普及,老百姓非常珍惜被拍攝的機會,有的扶老攜幼、有的穿戴整理,有的即使窮困卻展露自在神色,每個人都盡力展現「最自己」的狀態,從而構成了可一不可再的社群肖像。可惜,因計劃明顯不符當時德國納粹政府的「雅利安人優越主義」,加上桑德的兒子又活躍於反納粹政府活動而被捕入獄,於是這本攝影集被納粹檢收摧毀,只剩餘部份底片獲得保存,計劃也最終告吹。

2023-02-10 Faces by August Sander at f22 foto space (TC)
Secretary at West German Radio in Cologne, 1931 © August Sander

是次《百臉人生》展覽所展出的六十張人像作品, 部份曾收錄於 1929 年出版的《時代的臉孔》(Faces of Our Time)攝影集。 觀者可藉此深入桑德所處的時代,從社會學⾓度出發,遙想 1900至1930 年代德國的文化、階級及歷史進程。當中作品又以「鄉土」、「城市」、「階級與菁英」、「藝術家」及 「時代女性」劃分,描繪出社會各階層和職業群體在時代推進下的神態。當下的我們,可以繼續用客觀⽽溫柔的眼光,見證世界的進步與改變,體會時代與社會 巨輪運轉,如何在生活日常中留下沉厚的軌跡和印記。

《百臉人生》
日期:即日至4月10日
地址:香港九龍梳士巴利利道半島酒店商場 BW11 及 13 號 f22 攝影空間
(圖片由f22 foto space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