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現後人類狂想

Posted On: 2023-02-22
Category: Art · Culture · Museums
Editor:

生活環境及社交模式的流動,深刻影響人類的思維及言行變化,由德國圖賓根藝術館館長Nicole Fritz發想、德國圖賓根文化交流協會Maximilian Letze擔當共同策展人策劃的「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將從藝術角度切入探討有關的現象。

隨近年機械義體、擴增實境、人工智慧、Metaverse、 ChatGPT等數位演進,以及基因改造等遺傳學工程高速發展,加上過去三年多的疫情衝擊,人類生活框架變得不堪一擊,策展人有感人類世時代的科技之下,一種介於「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緊張感與不確定性,並開始想像未來身體的創造,或許是一種對於完美不朽的想望。

是以《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覽中,請來23組國際藝術家,合展33件超寫實及寫實雕塑作品,按照「混種人」、「後自然」、「藝術家4.0」、「科技 人類 變體」四個主題分類,陳述身體的解構與重構、人與環境及機器之間的關係、與當中隱含的欲望與倫理議題,從而探討未來人類或會演化的多元狀態與新定義。

© Anna Uddenberg, Courtesy of ALDALA COLLECTION of Diamond-, Newman FINE ARTS LLC,
Photo: Gunter Lepkowski

曾代表德國參加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的伊薩Isa Genzken以《演員III之3》一系列具有日常配件、服飾與電子音樂等次文化元素的假人雕塑,退觀眾思索當代消費社會下的身分認同;榮獲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特別獎的Lynn Hershman Leeson,曾度於臺灣呈現其獲提名的錄像作品《邏輯癱瘓人心》;第9屆柏林雙年展的瑞典籍參展藝術家Anna Uddenberg將扭曲的女性雕塑與行李箱融為一體,創作成為《野蠻人 #7(零重力)》。

© Anna Dumitriu and Alex May, Courtesy of the artists, Photo: Vanessa Graf/Ars Electronica

「混種人」展區,又有澳洲雕塑藝術家Sam Jinks的《犬頭》透過人類與動物的混合形貌,細膩捕捉生命、頃刻和死亡等生命百態中所存有的共通性;「後自然」則探討大自然在基因轉殖與人工科技中被交互挪用所產生的變化及極限,當中跨領域藝術家Anna Dumitriu & Alex May的《古菌機器人:後奇異點與後氣候變化時代的生命形式》就以 3D 列印仿作古生菌的微生物態樣,反思若當今人為破壞導致的生態系統崩塌情況。

© Patricia Piccinini,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ransport Accident, Commission

至於「藝術家4.0」展出Andro Wekua的《無題》又以無表情的半機器人女孩,尋問究竟機器人會變得更像我們,還是我們會變得更像他們?「科技 人類 變體」反詰各種科技和數位轉型的發展交合之間,其中藝術家Patricia Piccinini與墨爾本醫院的創傷外科醫生共同創作的《葛拉姆》具有結構加大的頭骨結構、類似安全氣囊的軀幹、粗糙化的皮膚和去除頸部等特徵,呈顯人類為承受車禍等致命衝擊所必需的進化,試圖以科技重塑我們存在也反映人體在無常中的脆弱程度。

  •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
  • 日期:即日至6月4日
  • 地址: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 (圖片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