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就算世界無童話:「同理.同行」繪本展以想像潤飾生活

Posted On: 2021-01-27
Category: Uncategorized
Editor:
(圖片來源:PMQ Seed Facebook)

「繪本」幾乎是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見到的書,我們從圖畫書中獲取的歡、眼淚和感動,不但會影響往後的閱讀習慣或興趣發展,其實也會潛移默化讓我們建立出不同的待人處世之道。

走過疫情動盪的一年,有見世界各地問題叢生、大眾的生活及社交模式正改變,如何在「後疫情時代 」重新認識自己、理解環境、關懷別人等,均成為很多人新一年所要面對的一課。本月,PMQ Seed就以「同理心」為主題、「繪本」為橋樑,舉行了一場「同理.同行」繪本展,精選逾150本日台韓及歐美等地的繪本(翻譯版)作媒介,通過「人生八個成長階段」主軸,引領觀眾從閱讀過程中學習換位思考,以心靈去同理自己也同理別人。

「同理心」聽得多,但你又是否知道「同理心」從何而來,或怎樣建立及應用呢?據英國思想家亞當.斯密的名著《道德情操論》提出,「同理心」不同於「同情心」,它是「仁愛道德」的基石,談的是設身處地從別人的立場出發,體會對方的情緒和想法,是連接人際關係的重要溝通能力。近年各地教育界亦積極將「同理心」從幼兒園階段為起點,納入至品格教育課程中,足見其重要性。

(圖片來源:PMQ Seed Facebook)

然而單靠三言兩語,是難以輕易全面解說「同理心」的基礎、發展和應用情況,因此是次「同理.同行」策展團隊就採用了「繪本」作為表達手法,通過令一本繪本書籍裡,基本的故事框架、生動的插圖、貼心的文字,將「同理心」的概念具體地展現人前,並誘發讀者跟故事互動,運用想像力、移情力,代入個人、他者或環境的變化,從具象地「看到」有關同理心跟生活、跟我們的關係與變化。

即使部份繪本屬於是「無字繪本」類別卻同樣有趣,因為它們正正可以助讀者擺脫文字的主導,把目光專注於圖像上的顏色、構圖、筆觸,以至書籍設計上,經由時而滑稽荒謬、時而魔幻詭的情節與脈絡,引發大家動用個人的想像力、情感力,為人物創作對白,推想出獨一無二的故事。

此外,為了讓演繹更到位、更精確,「同理.同行」策展團隊又化繁為簡、由淺入深,以成長必經的「嬰兒期 」、「童年期」、「小學期」、「青春期」、「青少年」、「成人期」、「中年期」及「晚年期」八個階段,作為展覽的主軸去劃分內容及佈展。

會場中,共劃分出八個區域,當中置有設計主視覺——精靈的大眼睛、小眼睛,象徵人們成長時怎樣被好奇心驅使,繼而有產生出認識自己、探新求進、了解世界、接觸他人等念頭及行動。

在「嬰兒期」與「童年期」展區中,考慮到這時期是每個人孕育同理心的關鍵期,尤其原生家庭(特別是父母)給予的關愛,對於培養孩子的善念極為重要,故此在這兩區中,就放有不少談及身體探索的主題繪本。

例如《What Does Baby Want》 、《不要把手伸進鼻孔》、《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等,分享呵護、撫慰和擁抱表達愛的重要;《我是藝術家》、《我好想搗蛋》,展示親子互動的快樂與糾結;

《The Tiger Who Came to Tea》以兇猛的老虎到家中作客的想像故事,談家庭成員怎樣看生活裡的小意外,大家怎樣一起協調作息與改變慣性。

到了「小學期」、「青春期」與「青少年」階段,每個人開始建立個性、擁有家庭以外的社交圈子,亦要面對求學難題、朋輩相處等壓力,容易迷失。

故選區中,置有如《動物眼中的世界》談不同視角看世情、《黑孩子》分享怎樣引導自覺異類的孩子學習自愛,也尊重別人的差異及獨特性。

別以為活到「成人期」、「中年期」及「晚年期」已然成熟,其實在這個階段的人生困苦也不少,當父母老去、又有情感、家庭或經濟負擔,生活可能會更複雜、更不安。

故此,在這選區內的書籍,就非常一針見血地回應大人的疑憑。例如澳洲繪本作家陳志勇的熱話作品《蟬》直視職工階層的困惱;《Where the Wild Mums Are》幽默地展現為人母親者,也想追尋自我的夢想;

《The Lion and the Bird》及《Bear and Wolf》談知交扶持的重要;《阿茲海默先生》則說出失智者的恐懼及照顧者的哀思;《Duck, Death and the Tulip》笑談死亡的必然等。

展覽中,每部繪本都各有寄意,對於幼童與青年,軟性手法較易提高學習及應用同理心的意願;對於成年人,亦可暫時拋開被社會「植入」的各種固有概念,以輕鬆及開放的角度,跨越過去的傷害和阻礙,在當下獲得鼓勵、力量和自由,以及思考怎樣於未來,好好照料自己,並扶持身邊人。

編輯精選

(圖片來源:PMQ Seed Facebook)
  • 《當一天玩具》,作者:福部明浩
    你覺得當玩具很好玩嗎? 具是孩子重要的玩伴,也是孩子珍貴的寶物。但幼小的孩子時常因為不懂得控制力道,或是不知道善待玩具,可能玩具也有它的辛苦之處。繪本試以設計思維思考,引導孩子同理玩具的處境與困難,透過修補「不完美」的木陀螺,學習善待及珍惜的重要。

(圖片來源:PMQ Seed Facebook)
  • 《My Little Book of Big Question》,作者 Britta Teckentrup
    成長從來不易,偏偏我們的教育裡,總是強調大家要學會怎樣「求答案」,卻少有引導大家思考怎樣「學發問」。這部繪本通過連串生活小點子引發的疑問,讓我們去構想更多問題、探尋更多生活的可能性,讓自己每天也可以活得有點不一樣、多點小趣味。
(圖片來源:PMQ Seed Facebook)
  • 《What to Do When I’m Gone: A Mother’s Wisdom to Her Daughter》,作者: Suzy Hopkin
    由真人真事撰成,善感的母親為女兒親筆寫日記,教導她怎樣做好心理準備,面對自己終有一天老去、離世後,獨自一個人該每天怎樣渡過每一天,是一本笑中有淚的真誠之作。
(圖片來源:PMQ Seed Facebook)
  • 《Pool》,作者:Ji Hyeon Lee
    當孩子取來一本「無字書」,嚷著要爸爸爸媽「講故事」,許多家長可能會覺得有點束手無策吧?韓國繪本插畫師Ji Hyeon Lee就通過一個小男孩和小女孩在游泳池的幻想旅程,讓大家擺脫語言和文字的限制,暢游想像國度,領略創意和圖像的魅力。
展期:即日至1月31日
地點: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A座7樓S710-S713室
詳情:歡迎以walk-in形式到場(惟每個時段名額有限,請參觀人士依照在場工作人員指示等候進場)
查詢:+852 5224 2215
或 https://www.facebook.com/PMQSEED
seed@pmq.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