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認同的趨勢下,「亞洲人」的作品雖然不再被人輕視,但當中附帶的「個性」與「獨到」,卻伴隨著「藝術全球化」的現象而變得模糊。正如人們通過數位科技獲取信息和傳播媒介日漸普遍,意味著感知世界的方式,實際 · · ·
日前在東京原宿街頭出現一座大型的繩縛藝術裝置,原來是日本知名繩縛藝術家Hajime Kinoko的創作,他利用大量紅繩,圍繞在神宮藝術空間「STANDBY」和把5個女性表演者懸掛在藝術空間外牆。近年繩 · · ·
面對生活,要坦率剖白心底話語絕非易事。菲律賓攝影師Geloy Concepcion一次失意下的偶然提問,便成功以一個隨機問題,收獲成千上萬的陌生回應,讓各位失意之人誠實面對自身軟弱,在鏡頭的對焦下剖白 · · ·
ViuTV籃球劇集《季前賽》最近熱播,劇中MIRROR成員姜濤、Edan呂爵安等人,連同張繼聰不時聚首於屋邨商場天台球場。過去都是晾衫或孩子玩樂的地方,近年基滙資本民坊(民坊)積極翻新多個本港屋邨商場 · · ·
「我喜歡觀察大家對於每篇作品的留言與互動,可以獲得共鳴是很有成就感的㇐件事。」——保羅先生 對於生活,只要加一點幽默、諷刺、天馬行空,看似平凡的日常也可以變成可愛逗趣的笑點。來自台灣的黑色 · · ·
「東方藝術家畫東方人物的肖像並不多,我想,總要有人記錄這時代的人吧!」台灣知名藝術家曲家瑞如此說道。身兼媒體人﹑大學教授﹑作家與藝術家等多重身份的她心裡有著多大故事﹑大劇場,而畫畫則一直是她的日常慰藉 · · ·
Art Basel香港展會2022將於5月25至29日舉行,首兩日是VIP預展,27至29日開放公眾展覽,想入場參觀的話,買票時就要留意。回看過去兩屆數據,2019年香港Art Basel入場人次約8 · · ·
「在我看來,香港是一座密密麻麻的城市,憑借其緊湊的城市製造痕跡的肌理,與豐富多彩的自然伸展環境交融共存。」—— Daphné Mandel 曼樂婷 《萬物城市》 在香港的繁盛背後,許多隱沒於城市中的鄉 · · ·
談藝術的時候,人們較常論及藝術家的構思及技法,或作品的寄寓和觀感等,但有關觀眾的角色又該怎樣看待呢?步向後媒材(Post-Medium)時代,除卻傳統及單一的展示,愈來愈多展覽強調觀眾運用五感參與作品 · · ·
「只要有鋪好的表面,我就有理由帶著滑板去任何地方。」––– Patrik Wallner 在滑板領域,照片是滑手的第二語言,一旦你推動滑板,世界便與板下的滾軸並行。知名攝影師Patrik Wallne · · ·
大館當代美術館現已舉行由副策展人李伊寧策劃的全新群展「圓缺俱樂部」。策展人邀請了七位香港藝術家,包括鄭虹、卓思穎、朱凱婷、劉清華、李卓媛、曾家偉和嚴瑞芳共同構建一個親密的空間,從而審視、拆解、甚至擁抱 · · ·
即使身處數碼時代,閱讀的方式漸見數位化,愈來愈多人傾向透過電子閱讀器,瀏覽世界各地的資訊,但對於鍾情雜誌文化的讀者來說,一書在手的閱讀樂趣始終難以取代,尤其喜歡研探影像及排版設計的話,實體的存在更加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