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個城市都看到海洋,香港卻幸運地是個環海的城市,而「維多利亞港」更是陪伴無數人成長的集體風景。與之毗鄰的香港藝術館最新推出的「游.遊」展覽,亦以漂亮海港作為主題,邀請兩位本地藝術家陳惠立及蔡偉權,於館前的藝術廣場之上,分別創作兩組公共藝術裝置《路過蜻蜓》及《人遊於港》,讓到訪海旁的公眾隨個人步伐跟藝術邂逅,感受遊走於創意的妙趣。
靈活策展和創作實驗
「難得同聚於這片海港,藝術館希望藉由公共藝術作媒介,為普羅大眾的生活多添歡樂和色彩。」香港藝術館助理館長(節目推廣)郭文靖(Nadia)分享「游.遊」的策展心願。過去幾年疫情的挑戰,促使策展團隊重新思考藝術,譬如這些年公共藝術在港愈見盛行,它們跟受眾的關係該怎樣更好地推進?防疫時無法踏足室內的展館,戶外的公共場可以怎樣填補空白?觀賞以外,藝術又存在哪些功能或價值?凡此種種,皆令策展團隊念及「因時而變,隨事制宜」是重要的課題。
「今次『游.遊』想讓更多人感受公共藝術跟大眾連結、環境的關係,何其珍貴,所以互動性是計劃的要點之一。」Nadia解說,「隨全球開關,各地人士將重聚於藝術館一帶,若然展品能彰顯香港特色,亦不失國際印象,定必能觸發大家的共鳴。」主題上,維港是著名的地標,而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中銀大廈則是遊客有認知的建築。「這些點子該怎樣呈現?全賴兩位藝術家陳惠立和蔡偉權以各自手法去演繹。」她表示兩位藝術家的風格兼具藝術性及想像力,「兩者結合,互相協調,不落俗套地融入環境和吸引群眾。」
「游」進泳池孕育奇想
「作為香港人,我們當然對維港滿有感情,但遊客又怎樣看?」陳惠立回想接獲主題之初,內心浮現的問題。這位曾榮獲「2019 藝術新秀獎(視覺藝術)」的藝術家,自2016年起開展了泳池系列畫作,多年來他從香港到海外觀摩過形形式式的泳池,既欣賞到不同空間的裝置佈局、聲音、光暗及天氣構成美學,亦留意到人類對水世界的好奇,以至介入應用後產生的人文意義。
例如有些城市即使沒有海洋或湖泊,但多少會設有公眾或私人泳池,供大眾游泳或嬉戲之用。「我跟策展團隊溝通後,以『水』元素延伸『維港』的意象,將往常繪畫於紙上的平面泳池,製作成一個實體化、沒注入真池水,卻可讓人自由走動的泳池,從而牽動遊人探索、玩樂、打卡或閒Hea(休息)的意欲,經歷各自獨一無二的觀賞體驗。」
構思過癮,「但實踐不易!」陳惠立笑說,「我不是建築師,搞不懂怎樣興建泳池,幸好,多得藝術館團隊攜手合作,總算順利完成。」概念方面,他將現實經驗結合幻想,「曾在泳池遇過蜻蜓點水。一般來說,這明明為了產卵,為何牠會飛往泳池,而非水塘?很有趣。這孕育生命的象徵,放諸《路過蜻蜓》作品中有多重解讀,既反映了人跟自然(環境)的聯結,又有點『正常中的不正常』狀態,想讓作品如圈套般,引導路人走進來,以不同的應用方法,孕育不同的藝術奇想。」
提升趣味,裝置的模樣從「泳池開箱」出發,設計成高約4米的方正形態,箱外標有「Look Up」語句及郵寄圖標,由好友藝術家丘國強協力製作。箱子中央為泳池樣式,入口玻璃纖維3D打印而成的「香港零食魚肉腸」水管,中段由馬賽克磚砌成的地板,低調置入小蜻蜓模型點題,頂部有八字形的充氣式真水泡,走到盡處的沙灘椅夾着多個七彩汽球,時有人坐着拍照、聊天,或曬太陽午睡,非常寫意,配合不定時的廣播,又喚起隱藏於公共空間中的微妙氛圍。
「看到人人不同用法,我覺得好好玩,也感激團隊幫忙去將我的想像落實。」陳惠立解構製作過程的點滴,「我們花好多心力,一起研究怎樣達致泳池結構鞏固和安全;又親身到意大利品牌公司嚴選馬賽克磚,逐塊查看色彩及配襯,怎樣展現日光下的亮麗感,又拼湊出星空下的神秘調子;現場裝嵌及拼砌,亦小心處理磚與磚之間的凝膠,採用竹材取代木材製作木箱外殼;因應天時調整真水泡的充氣狀態,總之盡力做好每個細節,以應付開展後將面對的日曬雨淋、冷縮熱脹或颱風等情況。」
陳惠立從各環節中學習到許多實用知識,也感受到策展團隊的專業性,「公共藝術的價值,就是拉近人與人、人與藝術的距離。但願受眾也能透過每項細節中,感應到我們為作品注入的誠意。」
「遊」進樂園開創想像
相對《路過蜻蜓》將想像具體化及巨大化之難,藝術家兼建築師蔡偉權的《人遊於港》,則面對將意念濃縮化和迷你化的精細技巧。據Nadia表示,藝術廣場由文化中心管理,在計劃兩組作品的展示方式、大小及位置時,要顧及建築條例、地基狀況、整體的空間感,還有遊人的動線等需要,所以跟建築署和文化中心協商,以及跟陳惠立和蔡偉權討論後,《人遊於港》選擇將維港兩岸的地標建築縮小,將香港文化中心、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及國際金融中心等,化成六組形態不一、亦動亦靜的裝置作品,好將每一道風景映入遊人的眼簾,亦以「遊樂場」方式滿足「坐得到、玩得到」的康樂要求。
「將環境記憶重新配搭,跟不同人或場地合作,是困難卻也是樂趣所在。」蔡偉權認為創作是打磨的過程,也能推動人不停突破限制,「策展人期望我們表達多元的維港意象,我們亦希望將公共空間的藝術,跟普羅大眾有更深刻的連結,所以自己構思時就想到三點:其一,想連結人和維港的關係;其二,將建築具像化成為有美感的裝置,為香港的公共空間增添姿采;其三,讓藝術品不只是藝術品,也能實際地被應用用於社區,為大眾的日常生活帶來驚喜。」
蔡偉權受日照維港的啟發,以金黃陽光照耀於大廈和海面,所反射而來的燦爛橙色及蔚藍海波為靈感,精選了色調相應的水磨石、橡膠地墊為素材,同時也盡量將結構的邊角磨成圓滑線條或角度。「公眾地方始終多小朋友玩耍,長者亦會在此休憩,更加要安全先行,以及兼顧較高的使用頻率。所以,我沒有使用太多金屬物料,盡量令其日曬不致太熱燙,也加多耐用耐磨損的程度。選料色彩上也配合本地常用物料特性,令其整體觀感更富香港氣息。」
訪談為早上時段,期間不時可見路人站在藝術屏風前,觀看上面裱有的維港兩岸地標建築圖紋;或有小孩從《路過蜻蜓》起跑,再鬥快衝向攀爬架或搖搖板耍樂;不少街坊亦會帶着早餐,一群人安坐於樹蔭下的建築石椅,邊快樂開餐、邊閒話家常。
「我和策展團隊很歡迎大家各按需要,在裝置上自由活動,就算攤在作品上小休或捉棋都無任歡迎。因為,我們認為受眾的光臨和應用,是可以活現裝置的價值。而我亦很開心,這次可以跟阿立和藝術館聯手,總算共同為這裡加添點新鮮感,接下來,期待更多公眾到訪,點燃未知的火花。」
(Photo by Oiyan Chan)
- 「游.遊」戶外裝置展覽
- 日期:即日至2024年3月24日
- 地點:香港藝術館前方藝術廣場(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十號)
- 費用:免費
- 官網:https://hk.art.museum/tc/web/ma/exhibitions-and-events/harbour-wonde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