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超出建築》群展看建築的跨界創意

Posted On: 2023-03-26
Category: Art · Culture · Design · Museums
Editor:

建築是牽涉人與空間,以至時間的藝術結晶。就功能來說,其原意本為人提供遮風擋雨的生活場所,但受到不同地域、時代及文化所影響,不同的建築物或建築群又會孕育出別具特色的風格和價值。 現於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舉行的大展《超出建築 ── 田中央+七位藝術家 聯展》,就以當地知名建築團隊「田中央」作品為核心,再廣邀橫跨電影、平面設計、聲音及表演藝術等界別的創作人,運用各自的創意詞彙及想像,共同詰問建築、人與土地的關係及未來。

蔡明亮的影像作品《出去走走》展示了宜蘭風景。(王世邦攝影.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一人到眾人的「田中央」

《超出建築》不只談建築。策展人王俊雄相信建築是關乎「生產與製造」及「居住與體驗」的學問,惟當下台灣對這方面的討論側重於前者、即建材或技法等專業概念,較少觸及精神或藝文思考。今次《超出建築》有意回歸建築的創意本質,透過邀請蔡明亮(導演)、江國梁(導演)、陳逸恩(舞蹈家)、聶永真(設計師)、林聖峰(建築家及設計師)、姚仲涵(音樂藝術家)、黃聲遠(建築師)及「田中央」建築團隊眾單位攜手,透過聲音、影像或藝文等角度切入,尋看人類於不同起居場域的生活經驗。

由江國梁拍攝的「田中央」工作室影像。(©江國梁,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香港人對「田中央」又有何認知?這個聞名於國際的建築工作群,最初是從建築師黃聲遠一人開始的。90年代,黃聲遠從東海建築系畢業後考進美國耶魯大學,1993年回台、隔年定居宜蘭及經營個人事務所,此期間,他留意宜蘭的大地景觀獨特,雖然有野生雀鳥或田地,但卻沒有森林,土地又被大量耕作,甚至有日益現代化的趨勢,這觸發其思考:當代社會與生態之間有何矛盾或互補?世代交替怎樣影響土地應用?又有何移居情況?現象怎樣改變建築的面貌或功能?

黃聲遠帶着諸般疑問前行,直到2004年,他跟工作室團隊因着參加建築師阮慶岳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紅樓夢展」,從公寓搬到鄉下找工廠等腦震盪過程,迸發了「我們來到田中央」的想法,意外地造就「田中央」之名形成。後來,黃聲遠因喜愛共力協作的創意體驗,索性採用此名堂取代事務所的本名,並期盼以更群體化、更多元化,合作多於競爭的建築創意團隊力量,進一步地開拓建築、人文及藝術的各式新方案及機遇。經歷逾廿載栽培,如今「田中央」確已吸引眾多青年建築家或創作者參與其中,共同於宜蘭實踐着各種地方相容的建案。

影像作品《沙》中,可見李康生於風中前行。( © 蔡明亮 Ming-Liang TSAI,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建築家林聖峰作品《形成》,傳遞「田中央」對自由及開放探索的堅持。(王世邦攝影.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由「田中央」擴散的創意之作

是次《超出建築》的策展亦受「田中央」理念啟發。策展人從「田中央」定義「讓建築成為眾人的體驗」向外幅射,請來不同單位以各自擅長的創作方式,蔓延、連結、開放,從而共同創造緊密的連聯。首先,台北當代藝術館建一樓的三個展場被策劃成免費的開放場域,作為展覽的序幕之作。

《宜蘭》旁邊的壁畫,由蔡明亮及團隊親自繪畫。(王世邦攝影,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踏入館內,訪客可先欣賞蔡明亮的《出去走走》,以連串自然山色、水影、稻田、溪流及飛鳥生態帶領大家「走進宜蘭」;轉到二樓梯間,又可觀賞到蔡導拍攝,以田中央「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及周邊自然景觀入鏡,並有演員李康生身穿紅色袈裟走在風中的第八部行者作品《沙》,從中觀察天然地景怎樣融合到建築之中;至於《宜蘭》紀錄片,則攝錄了好些日常影像,包括南館的市場、城隍廟的早餐店、復興路的燒餅店及宜蘭的田野,反映「田中央」建築怎樣緊扣宜蘭的人情發風土脈動。

聶永真的裝置作品《假建築》。(王世邦攝影,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一樓,還放映了《在建築之前》,分享黃聲遠求學及成為建築師的歷程。當中包含了他在學時期製作的模型、參賽競圖、書寫語錄、照片及畫作等;此外,同層又有林聖峰的立體結構裝置;上到二樓,由江國梁執導、長達 14 年持續貼身追拍的「田中央」影片,又剪選工作團隊在「山、海、土、水中」工作與生活的影像紀錄,立體展現建築師活在建築體制、社會環境在自然之間所面對的挑戰、限制及機會。

曾為「田中央」炮製作品集的聶永真,其裝置作品《假建築》參考「田中央」五件代表作及出版品解構後的重組與配置,用上精心的紙張堆疊技藝,以色彩、比例及構成宛如大廈般的立體柱狀作品,不同厚度與特性的紙張又會隨展期的時間、空間的濕度持續變化,如建築落成後勢必經歷歲月打磨的真實情況。

陳逸恩的《身體的跟建築的》。(王世邦攝影,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姚仲涵的作品《時間》,以三組螢幕分別即時播放宜蘭「田中央」的工作現場、空拍建築物,還有展期的四場「田中央」建築現場直播演出;陳逸恩的《身體的跟建築的》,則回訪宜蘭成長的舊居、「田中央」建築的「雲門劇場」,重組建築與自我情感的連結。最後,二樓最大展間的《Together》,亦會共同呈現七位藝術家與田中央的影片、模型與作品,讓訪客感受與建築共同生活的社群本質。

(圖片由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 《超出建築 ── 田中央+七位藝術家 聯展》
  • 日期:即日至4月23日
  •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103台灣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