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當代日本的居家設計巨匠,不少年輕人與中生代,或會想起「柳宗理」(Sori Yanagi,1915至2011年)之名,但大家可知道,大師的父親也來頭不少——說的是日本民藝運動之父「柳宗悅」(Yanagi Muneyoshi,1889至1961)。
現在到美術館看民藝品很尋常?但1925年之前,日本尚未有「民藝」此詞或相關典藏機制。幸好,經柳宗悅以求真的致學態度,不斷詰問傳統審美標準,又跟同好藝術家走遍各地田野調查、撰文討論,及聯名發表《日本民藝美術館設立趣旨書》,才奠定「日本民藝」理論與基礎,既改寫當代日本美藝軌跡,亦深刻影響我們的生活。本年10月起,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將舉辦《民藝の100年》,懷念宗師逝世60年及其生前的貢獻。
不同於西方的美藝觀

對鍾情日本器物的人來說,《柳宗悅沒後60年記念展:民藝の100年》絕不可錯過。日本的工藝品不同於西方文化模式,常將審美的「Art」(藝術)與日常的「Craft」(手藝)區分開思考,日本工藝不僅指向日常生活工具,還包含了極高的技藝與知識意思,當人們以工藝品修飾生活環境,也在追求精神與心靈的美,亦即是說,日本美藝不存在「繪畫、雕塑等用於鑑賞的美術品在上」、「工藝品在下」的分野。

《民藝の100年》展品:《スリップウェア鶏文鉢(とりもんはち)》イギリス 18 世紀後半 日本民藝館
是次回顧展將透過大量雜誌、照片及錄像資料等,逾400多件作品及材料,涵概包括陶藝、染織、編織和木工等生活工具,並從日本不同地區的民間藝術收藏中,精選出來的民間繪畫,多元化地呈現日本民藝的演化軌跡,並爬梳其跟日本當代設計之間的關係,讓人們瞭解現今各類生活器物的創意思維與脈絡。

《民藝の100年》展品:《緑黒釉掛分皿(りょくこくゆうかけわけざら)》 鳥取県・牛ノ戸 1930 年代
日本民藝館
以「直覺」鑒識珍品
至於「民藝」體系的成形,多少又靠柳宗悅與其盟友作背後推手,才得以順利走向成熟。故是次展覽亦將有大量圖文及史料,回溯這位民藝宗師的偉大生平。1889年,生於東京都港區的柳宗悅,父親楢悅是知名海軍少將與和算家,母親勝子是為教育家嘉納治五郎的姐姐,受書香世家的薰陶,他自小已常接觸各地優秀的文藝作品,並對文藝與哲學有所嚮往。

1910年,柳宗悅從學習院高等科畢業後,曾與小說家志賀直哉、武者小路等創辦《白樺雜誌》,倡導人道與理想主義。當他就讀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系,又深受William Blake批判制式僵硬的理性主義,強調拓展人類想像力的「直覺」思想啟發,有志探索與宗教真理同源的「美學」世界。1914年,對柳宗悅影響極鉅,他既結識了畢生友好濱田庄司,又因獲小學教師淺川伯教贈予一件朝鮮瓷器,大受感動而於兩年後首次前往朝鮮尋藝去。

這趟旅程,柳宗悅發現朝鮮文化和藝術對日本工藝的影響,並出於和平主義者與文人風骨,屢次冒險於演說與文稿,批判日本皇軍及政府於日本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併吞朝鮮為人民帶來的傷害,無懼被貼上「危險思想的人物」的標籤與政治監視。
同時,柳宗悅又格外欣賞無名的民間工藝者,認為他們的學問與創作成,絕不低於皇家器物及歷史藏品。「如果要挑選真正美的東西,一定要跨越各種立場,直接鑒賞物品本身的美。」於著作《何為民藝》中,他提出打破刻板規條,以「直覺」判斷事物的「美」。
人人都可分享美學

1936年,柳宗悅開設了夢想中的「日本民藝館」及擔任館長
1921年,柳宗悅先於日本舉辦首屆「朝鮮民族美術展」,兩年後又於漢城(現首爾)開設美術館。關西大地震後,移居京都的他又跟藝術盟友濱田庄司、河井寬次郎及富本憲吉,深入日本各地田野調查、研究木喰佛、收集民間古著、器具等「下手物」(市井小玩意),並聯名發表《日本民藝美術館設立趣旨書》,首創「民藝」之詞形容這類「民眾的工藝」,翻轉舊觀念,引導人們重新認識未被認真探討過的「平凡之美」。

標題性刊物《工藝》,芹沢銈介裝幀
追求可持續的發展,1931年四人還創辦標題性刊物《工藝》,力求深化民藝運動的論述、研討與思考;1936年,柳宗悅更於東京駒場的自家宅院對面,開設夢想中的「日本民藝館」及擔任館長。柳宗悅曾分享初衷:「無論什麼樣的美術館,都會盡可能搜集好的藏品並將之陳列出來,這種特質是永遠不會變的。但『好藏品』的定義在現實中卻曖昧不清。」

《民藝の100年》展品:《羽広(はびろ)鉄瓶》 山形県 1934 年頃 日本民藝館
故柳宗悅冀望以這個「集民藝展示、調查、搜集、保存和管理」為一體的美術館,作為文藝界及普羅大眾的基地,共享更多親民又豐富的活動、展覽及辯論會,像與眾分享團隊奔赴沖繩研究工藝的故事、舉辦圍繞言語政策的辯論會、介紹愛奴人及台灣原住民工藝文化、探討茶道改革的建議等,邀請跨領域與世代的民眾,以更開放、包容及前瞻的心,擁抱生活之美。
《民藝の100年》
日期:10月26日至2022年2月13日
地點: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
詳情:https://www.nhk-p.co.jp/event/detail.php?id=1668
Photo via 日本民藝館 & 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