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設計的誕生,在於決定每個選項延伸。」 –– 廖醇祖(Joe Jun Liao)
「匠」與「魂」,是日本精神也是一種文化靈魂,既講求洗鍊與磨礪,也在乎對於矢志不移的執著;這種追求精益求精的傳統,令一眾匠人始終不忘初心,日而繼夜地完善自己的作品。廖醇祖(Joe Jun Liao)是一名體驗建築設計師,在「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的贊助下,於2020年到了日本一所以木工為主的公司工作,親身感受日本傳統工藝文化的精粹與「匠心」精神的展現。
Illustration credit:Anson Lee
由香港設計中心(HKDC)主辦的「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DFA HKYDTA),自2005年起早已成為嘉許及栽培設計人才的平台,為了啟發更多香港年輕設計師的創意思維,開拓環球視野,DFA HKYDTA每年都會為得獎者提供海外工作及進修的機會,讓他們累積更多行內經驗,並與全球設計界發展接軌,為香港建立一個設計人才網絡。
日本教育哲學之美
「日本與香港之間最大的文化差異,我想在於前者更重視討論和研究『製作過程』;而香港則偏重於用『作品』說話,不常過問設計和製作的過程如何。」身為2018年DFA HKYDTA得獎者之一,Jun選擇到日本工作,全因當地與香港有著很大的設計文化差異。在他眼中,香港的設計工作通常只需提供設計藍圖,然後便交由師傅處理,並非整個生產環節都要參與在內;然而居身日本,從設計到生產的步驟,其實都以「一個單位」完成為基準,不論是公司﹑團隊還是個人,只有從頭到尾都一絲不苛的設計才稱得上是良好作品,因為能否掌握手藝在於參與程度的多寡:「你不親自動手製造一次,並不會了解透徹自己作品的優劣,正如設計來自生活,即使只是和當地人並肩小酌也是一種全新體驗,只有親身感受在地生活,了解異國文化才能真正吸收對方的長處,計劃的目的也是在於讓我們衝出國際看看。」
Jun說,日本的傳統文化雖然不會以「手把手」的形式逐步指導,但此不愛言教的做法,反而能夠盡情嘗試各種可行方案,這種「直至失誤時才加以指正」的教育方針與香港一貫的做法截然不同,不用設立教程並給你全部指示。「只有犯錯才會懂得何謂正確,這是日本賦予我的切身體會。雖然這種方式是否適用於香港,其實很看個人造化,但我在教育年輕人時亦偶爾會如此嘗試,儘管大多時他們都在等待和尋找『正確答案』,但設計真的不能套用香港根深蒂固的填鴨式教育。」
潛心修行,深諳魂之道
回顧海外工作前後,Jun很慶幸自己選擇了日本,因為工作經歷都會化為養份,而這趟遠門不但令他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圈,更是一種對思維的衝擊。「若說香港教育是學游泳的心態,DFA HKYDTA便是一個『到海外跳水』的機會,在不熟悉的環境拼搏,去挑戰自己的極限和突破時才會令技藝水平有所提升。」因此對比以往作品,他認為現在判斷作品好壞的標準有了轉變,正如日本武士道中提及的「魂」,不論設計的是商品還是藝術品,內裡是否注滿了製作者內心深處的想法和心力才是區分要項的因素,用「走精面」形式解決難題的做法只是一種自以為是的精明。
他又指,到海外工作首要面對的是「文化隔閡」的問題,這是一種潛意識的「他文化」表現,雖然並非歧視,但也只有人在異地生活才會逐漸浮現。「文化認同與誤解本來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現象,即使港人與日本人看似相若,但只要張口對方也能辨別出你來自他鄉。」因此Jun除了在當地操練木工外,其實亦有抽空學習日本茶道,因為茶道既能反映日本人待人接物的態度,也能了解當地的談吐禮儀,是設計時是否「體面」的重要一環:「文化之間本來講求的就是一種薈萃,是一種相輔相成的概念。這種「魂」的概念最終也會呈現於你的創作之上,雖然難以衡量自身吸收了多少,但亦希望我的成長能見於接下來的茶室設計作品中。」
他與幾位商業夥伴共同開發的一款露營車「FUUUN」,便正是以日本傳統的茶室和建築作為靈感,把冥想和交通的概念雙互融合,令車內既有平坦的榻榻米軟墊也有長桌和座位,是一間能實現各種功能與用途的「移動茶室」。不論是工作假期還是極簡風格的露營活動,這輛麵包車都能使用戶在出外旅行之際,依舊有著能夠冥想和茶道的場地。Jun提到,FUUUN中的三個「U」也含有禪意,代表著「不二(無定義Undefined)﹑不或(無界限Unlimited)和不執著(雷同「斷捨離」Unattached)」,藉由車內可變形的空間來表達,不但像徵著禪宗哲學的價值觀,同時亦結合了最先進的技術,是他對日本文化的一種現代性理解與展現。
移動茶館FUUUN
做就環境,靜待發酵
說到香港創意產業的發展,Jun認為香港許多大基建項目經已落實進行,亦有不少支援設計師發展的計劃,因此不足之處其實在於時間,始終香港的藝術發展較其他地方遲起步。一位日本攝影師杉本博司的作品《直到青苔走出來》曾經提到,文化是種沒法刻意催谷的事物,只能造就一個適合的環境讓它自然發生,要有靜待的耐性。然而香港以往「金融之都」的形象,卻往往令港人目光變得短視。「許多設計課程要達至成效,可能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慢慢延伸,冒然終止只會令一件本來方向正確之事化為烏有;若然香港繼續單從利益角度出發的話,所有文化都不會發生。」
本地潛力乍現
正如DFA設計獎在於推動香港成為「亞洲設計之都」,首要一步便是鼓勵更多「站於懸崖邊」的設計師參與,突破設計旅途的瓶頸。Jun作為過來人,亦相當了解這種心境:「當累積足夠經驗後,『豁出去』是最要緊的一種心理準備,有時不過分保護和修飾自己也是一種美,就像日本許多設計並不會過份追求完美, 如同其歷史一樣是成長所不能逃避的經典場面。」
故自DFA HKYDTA得獎開始以來,他一直有意推廣更多香港設計的項目,如把香港葵涌的一些舊廠房打造為展覽場地,或是把員工帶到日本學習一段時間,造就更多進修機會為香港市場注入年輕新血;亦希望與HKDC合作舉辦課程,用導師身份來一遍日本深度遊,達至幫助香港設計業的一項任務:「我認為香港現時的設計產品質素很高,只是在空間不足的情況下才被逼止步於圖像設計。不過近年疫情亦令香港許多空置場地化身藝術空間,足見『有危便有機』,正如我的茶室設計亦是見機於『空間』問題而打造;只要妥善利用空間,便是香港轉型的大好機會。」
「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現已接受報名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6月28日(下午5時)
網上報名:ydta.dfaawar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