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又一山人 X 太平地氈︰用紅白藍帶領香港前行

Posted On: 2022-06-07
Category: Art · Design
Editor:

太平地氈今年首度參展Art basel,更特別邀請又一山人合作創作了兩張獨一無二、3米乘6米,用全人手製作的地氈。對「紅白藍之父」又一山人來說,紅白藍除了代表香港文化外,也代表了他大半生的設計生涯。

text: Caridee Chung

photo: Oiyan Chan

對香港人的願景

紅白藍常見於60年代的建築地盤,慢慢演變成無處不在的編織圖案,今次兩張地氈用「香港前行」作為主題,一張名為「Hong Kong Walk On I」以寫實主義呈現出經典的紅白藍布料形態,用上1年的時間以全人手製作,非常考工夫。而另一張「Hong Kong Walk On II」則以簡單的幾何線條勾勒出香港的天際線,以割絨和圈絨及多層次的毛絨,配合紅、白和藍三種色調大膽地呈現出圖形化的天際線。同時用精湛的手工雕刻出不一樣的工藝,增添地氈的層次性,解構屬於香港的獨有輪廓。今次的地氈以「香港前行」為主題,對又一山人來說也是一個對自己、對香港人的願景,就像他在介紹上寫道︰「路途上有直有彎、有平坦,也有崎嶇。」然而路總會相通,通向另一條路。

前所未有的複雜工序

關於這張地氈,其生產和手工複雜程度可以說是近年未見,為了呈現原裝布料的質感和對圖案的細緻要求都非常困難,工匠們需要用壁畫形式設計和製作,複雜程度遠遠超過電腦技術。今次的地氈,找來了4位擁有25年以上經驗的資深工匠和10位不同崗位的工藝師,單憑經驗在沒有任何電腦程式協助下直接上畫及織造。工匠在畫布上起第一層草稿,再劃成71200個1.59×1.59厘米的小格子,以配色、放畫、刷畫、分色、標色和加工來織造此地氈。整張地氈由策劃、設計至完工需時整整1年,一點也不簡單。

問到為何會有這個構思時,又一山人直言開始時只站在設計者的立場去構思,「其實太平地氈聯絡我時,他們只提到等了幾年,終於會在Art basel舉行展覽,沒有提到任何方向,由我去構思,所以我單純地把我的想法給了他們。」又一山人把一張紅白藍帆布照片給了太平地氈,帆布更是呈現皺摺形態,「他們收到了相片後,直言這個構思很好,但的確難到了很多位經驗老到的工匠,因為紅白藍帆布上有著一點點的圖案和皺摺的紋理,他們直言生產了60多年地氈,從來未做過如此複雜的地氈。」所以製作這張地氈,又一山人笑言全憑工匠們的「傻勁」,讓他相當佩服。

影出本土味

又一山人除了負責整個設計概念外,更負責主題的攝影,「今次的地點,都是我去挑選的,有尖沙咀文化中心、維港、半島酒店,亦有在屋邨玩耍、在草地上玩風箏…代表了香港不同的風貌,也代表了屬於我們的美好時光。」如此充滿立體感的地氈,放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一種特別的感覺,甚至有一種有趣的錯覺,「在半島酒店時,我叫待應在地氈上面走過,好像他平日工作時要走來走去一樣,但他當時的反應很錯愕,以為地氈是立體,不敢走上去,相當有趣。」然而,喜歡又一山人攝影作品的朋友,都知道他偏好工整感十足的風格,「在拍攝屋邨照片時,工作人員都知道我喜歡四四正正的作品,想把天橋上的足球拿下來,但我就是喜歡那個感覺,非常有屋邨感。」把屬於香港的細節用照片紀錄下來。

紅白藍之父

認識又一山人的朋友,都對他富有香港本土特色的設計印象最為深刻,當中一定少不了紅白藍,「我從2001年開始以正面香港為題,用紅白藍來製作平面的海報,來到今天經已超過20年。」然而,能代表香港本土文化的元素有很多,但偏偏為何想到用紅白藍?他就回想起當年在外國的一次經歷,「有次到倫敦工作時,經過蘇豪區,有一間小店竟然把紅白藍袋放在貨架上,我就想外國人可以將香港的紅白藍視為一種特色,紅白藍明明是我們香港人的,為什麼沒有人會珍惜?一個紅白藍袋,無論是搬屋還是儲雜物都要用,因為太日常化而被忽略。所以那個時候發現了本土特色的可能性,可以說是改變了我一生。」就是因為得到當時的啟發,讓又一山人開始用紅白藍進行創作,一用就用了超過20年。

然而,來到今天,他直言經已很少用紅白藍作為個人作品的設計,最多只是用作合作的形式。問到他未來會有什麼新方向時,他直言還在尋找更多的可能性,「我做過很多不同範疇的工作,做一個創作人、媒體人、slash、拍片等等,其實我不是貪心,而是我享受去做不同的角色,參與各種範疇的工作,我每一次都會虛心去做不同的工作,因為我得到了那一個經驗之後,下一次做其他角色時,就好像是在我自己腦內跟自己crossover 一樣,產生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只要有可以跟其他人互動的機會,我也會去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