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蛙王」郭孟浩:重溫藝壇老頑童的5件出位事蹟

蛙卵,蛻變成蛙,成為蛙王。將這個生長歷程巧妙入畫的,是香港著名藝術家郭孟浩(蛙王)。作為香港出席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的第一人,蛙王早於六十年代便已活躍於香港藝壇,更憑著得天獨厚的爽朗,將墨色融入青蛙一生 · · ·

引領時髦風尚之態:希慎廣場全面優化計劃

在香港這個繁華鬧市中,追逐「可能性」是人們由心而發的願景,也是希慎廣場積極綢繆的重要理念,因為多元聯繫的文化碰撞,不但能激活各種包羅萬象的創意與想像,也能推動一地的文化潮流發展,創造更多可能。好比希慎 · · ·

平面設計師盧潤發(Frank Lo):用輕靈語彙點綴簡約生活

「Less is More」,一句來自歐洲現代主義建築大師Mies Vander Rohe的名言,為20世紀前半葉逐漸開創的簡約主義奠下了其核心思想。這種既要簡化設計元素,卻又極度追求材料質感的設計風 · · ·

體驗建築設計師廖醇祖(Joe Jun Liao):世界藝術之魂注入移動茶室

「優秀設計的誕生,在於決定每個選項延伸。」 –– 廖醇祖(Joe Jun Liao) 「匠」與「魂」,是日本精神也是一種文化靈魂,既講求洗鍊與磨礪,也在乎對於矢志不移的執著;這種追求精益求精的傳統,令 · · ·

梵高筆下的名畫故事:星夜以外最受歡迎的5幅油畫導賞

文森・梵高(Vincent Van Gogh),一位藝術史上無法忽略的著名人物,作為表現主義的先驅,他不但影響了二十世紀的藝術,更在短短37年的人生中,留下了《星夜》和《向日葵系列》等現在被視為「最美 · · ·

德國萬寶龍概念館「Montblanc Haus」:探索書寫之美

鋼筆,是一種筆桿內藏水性墨水的書寫工具,在重力和毛細管作用下,墨水可以持續供並流趟至筆尖。雖然普及度上被原子筆所取替,但鋼筆能表現出墨色的差異,與不同紙質上墨色變化,恰巧更為適合於藝術創作之上。萬寶龍 · · ·

後疫情時代下,九位亞洲藝術家的三組自我再現

在文化認同的趨勢下,「亞洲人」的作品雖然不再被人輕視,但當中附帶的「個性」與「獨到」,卻伴隨著「藝術全球化」的現象而變得模糊。正如人們通過數位科技獲取信息和傳播媒介日漸普遍,意味著感知世界的方式,實際 · · ·

菲律賓攝影師Geloy Concepcion:接納脆弱的塗鴉照片

面對生活,要坦率剖白心底話語絕非易事。菲律賓攝影師Geloy Concepcion一次失意下的偶然提問,便成功以一個隨機問題,收獲成千上萬的陌生回應,讓各位失意之人誠實面對自身軟弱,在鏡頭的對焦下剖白 · · ·

曲家瑞:用畫筆搜索人物臉上的光

「東方藝術家畫東方人物的肖像並不多,我想,總要有人記錄這時代的人吧!」台灣知名藝術家曲家瑞如此說道。身兼媒體人﹑大學教授﹑作家與藝術家等多重身份的她心裡有著多大故事﹑大劇場,而畫畫則一直是她的日常慰藉 · · ·

荷法藝術家曼樂婷:走進城市廢墟,重塑香港時間裂痕

「在我看來,香港是一座密密麻麻的城市,憑借其緊湊的城市製造痕跡的肌理,與豐富多彩的自然伸展環境交融共存。」—— Daphné Mandel 曼樂婷 《萬物城市》 在香港的繁盛背後,許多隱沒於城市中的鄉 · · ·

知名滑板攝影師Patrik Wallner:電子洪流下,如川流逝的紙跡

「只要有鋪好的表面,我就有理由帶著滑板去任何地方。」––– Patrik Wallner 在滑板領域,照片是滑手的第二語言,一旦你推動滑板,世界便與板下的滾軸並行。知名攝影師Patrik Wallne · · ·

斯洛伐克攝影師Maria Svarbova:永不乏味的重複與對稱

「有時候我甚至不覺得自己是個攝影師,而是一個藝術家,需要創作。」––– Maria Svarbova 整齊與對稱,淡雅粉嫩的用色,強烈潔淨的光感,初看斯洛伐克攝影師Maria Svarbova作品的人 · ·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