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卵,蛻變成蛙,成為蛙王。將這個生長歷程巧妙入畫的,是香港著名藝術家郭孟浩(蛙王)。作為香港出席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的第一人,蛙王早於六十年代便已活躍於香港藝壇,更憑著得天獨厚的爽朗,將墨色融入青蛙一生,映照著人類的文明,也彰顯著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這份出神入化,在蛙王的瘋狂世界中屢見不鮮。
蛙王,原名郭孟浩,美術專科畢業,一位香港藝術史上無法忽略的著名人物。從事多媒體藝術超過半世紀,作品數量多達數千項,從即興行為藝術到以各種物料創作應有盡有,被視為香港最早期的概念藝術先鋒。他的性格爽浪豁達,愛不斷嘗試,常常在其多媒體創作中進行實驗,如測試一團團墨彩化開時渾然天成的形狀,甚至用火燒焦畫面等,種種嶄新的實驗性藝術技法都爲傳統水墨畫添上一份波普藝術的時髦感。
與此同時,蛙王粗獷的筆觸似乎亦滲透著一股毫不拘束的氣派。73歲的他師從「新水墨畫前輩」呂壽琨,於70年代開始一直挑戰傳統水墨畫的畫風和創作模式,提倡其「任次元」藝術主義,亦即任何媒介、意念等均可爲藝術創作的材料。從其水墨畫作品中可見,蛙王於傳統美學的基礎上加入前衛的當代藝術元素,如在國畫中加入富現代感的鮮熒光色與粉色營造聚焦點,巧妙抽取西方的抽象美學概念。
直至1995年,蛙王回流香港,傳承其匯聚了中西文化的「青蛙藝術」。像近日由新藝潮畫廊推出的全新展覽《蛙王幾何》,便展出了蛙王合共50件作品,包括近年的當代水墨畫系列,透過潑墨、灑、刷、印、染等技巧結合書法元素,以抽象線條紋理呈現青蛙的不同形態。當中包括12件水墨作品、15件配以壓克力顔料作提亮點、19件混合多媒體素材的作品及4件火熏畫布作品等,徹底呈現蛙王對藝術的全靈魂投入。趁著這個機會,這次也與各位分享一下五件蛙王的經典事跡,一睹這位劍走偏鋒的大師,如何化身「藝壇老頑童」持續影響香港藝術界。
蛙王事蹟1)《火之雕塑》倒牛骨事件
身為香港最具代表性和活力的藝術家之一,蛙王的「行為藝術」作品一向十分即興,不會受到藝術形式的約束,但整體的概念卻是經過多重深思熟慮,沒有求其。像1975時,蛙王在首屆香港藝術雙年展上展現《火之雕塑》,並將燒焦的牛骨倒在自己的作品旁邊,惹起大眾一片嘩然。他在後來的一次訪問中說,自己當天是早有準備的,先是特意支開母親去看電影,繼而在北角模範村的廚房內,用火水爐燒焦牛骨,再帶到會場上排成直線,甚至找來「火鳥電影會」作紀錄認證,成為香港最早被記錄的行為藝術之一。
蛙王事蹟2)《生生不息》打爛雞蛋
1977年,香港藝術中心開幕,當時蛙王受到周遭環境啟發,進行了一項相當矚目的行為藝術作品《生生不息》(1977)(Perpetuity)。過程中,他將136隻雞蛋置於排列整齊的碟子上,擺放在包兆龍畫廊的五樓天台,並故意把雞蛋區分為「敲破的」和「完整的」,目標是靜置兩星期觀察變化。在大自然影響下,雞蛋被雨積水浸濕腐爛發臭,更滋生蚊蟲造成衛生問題,惹來衛生局干涉,最終得到藝術中心支持舉動而順利繼續進行。據蛙王所說,雞蛋的變壞是種隨機轉化重生,是一種延續天地之生生不息的概念。
蛙王事蹟3)《郭在北京》「膠遊」之旅
當然,再「膽大」的蛙王也曾有過戰戰兢兢的「搞藝術」經歷。1979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處於初期,社會依然封閉得很,當時蛙王正參加大一藝術設計學院的藝術設計展,剛好到北京進行交流展出,他冒着被解放軍拘捕的風險,在天安門廣場、萬里長城、頤和園、故宮等地挑戰《郭在北京》行為藝術,將諸多注滿空氣的膠袋綁成一串串來連接場地,也因此奠定了蛙王成為香港藝術先驅的地位。
蛙王事蹟4)《蛙托邦・鴻港浩搞筆鴉》闖入主流
在中國當代藝術家中,蛙王是最早探索使用水墨為工具來表達概念的藝術家之一,也一直將水墨融入各類多媒體裝置與畫作,藉此融合東西方的哲學與宗教。這種獨特性讓他於2011年時,成功代表香港前往意大利參加盛事「「第54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當時,其個人展覽《蛙托邦・鴻港浩搞筆鴉》的作品「佔領」整個展廳,更吸引高達七萬人次入場,成功擠身藝術界主流之列。
蛙王事蹟5)《美紙》一周年展覽:蛙王的瘋狂世界
2021年,蛙王接受了《美紙》第六期專訪,以題目「破壞的信仰」分享自己在「老地方」深水埗逛地攤時,尋到的新寶貝所帶來的一場大震撼。後來蛙王亦為《美紙》一周年展覽特意創作了名為《會呼吸的蛙玩》的作品。畫作抽取自五行元素,亦再現了他常見的創作手法:水墨畫於紙,火燒紅錐子,刺穿紙張。讓元素統統互動了一遍,而「蛙藝」亦產生了對立與平衡,以73歲高齡再度以紙言美。
想了解更多蛙王近代作品的話,不妨近日抽空到《蛙王幾何》一看。
《蛙王幾何》
日期:即日起至3月11日
時間:12:00至19:00(星期二至六)
地址:新藝潮畫廊(香港中環威靈頓街86至90號通濟大廈2樓2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