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deTour 2021 設計有(冇)用

Posted On: 2021-11-30
Category: Culture · Design
Editor:

常說設計就是生活,但我們的生活是否早已被精心設計?
設計背後,是怎樣的一種邏輯思考,單純的美學觀點,還是最基本的功能性出發?
由香港設計師徐壽懿及陳濬人創立的叁語設計,連續兩年擔任deTour的策展團隊,他們嘗試以最基本的概念,以「有(冇)用」作為主題,探討設計與生活。從哲學、運動、音樂、語言文字等不同範疇,帶領觀眾遊走PMQ 元創方不同空間,反思生活中的有用無用。

TEXT 林喜兒 PHOTO Bowy Chan

「在香港很多事情都講求效率功利, 以「有用冇用」作為價值標準。」陳濬人(Adonian)說以 「有(冇)用」這個概念出發,也是反思自己做設計是否也以這個思維出發。「傳統意義上,設計好像就是需要有具體用途,例如櫈就是讓人坐,容器就是承載東西。可是為何世上會有不同款式的櫈,由此可見設計不只是功能性,也關於美感、文化背景、某個年代的工藝等等。當然設計的定義也是不斷改變,也愈來愈闊。近十年甚至有設計師設計一些沒有具體用途的物件,卻可以引起公眾反思辯論,或是啟發,這也是設計的新功能,也是一個用途。」Adonian 說:「有冇用不是對立而是提問。」

以「有(冇)用」貫穿整個設計節,也就是提著提問去參與。今年deTour 的「主題展覽」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組合,連結了哲學、運動、音樂、心理。Adonian 說因為不同組合能帶出啟發性。「我們是參照英國設計協會的一個名為double diamond的研究框架,他們走訪很多大企業的設計部門,在設計過程中會邀請非設計界人士參與,不過通常只是設計最後階段的技術層面。其實設計師的知識範圍有限,於是讓我們想到其實在構思初期也可以邀請其他專業人士加入,一起作腦震盪。」

「主題展覽」的四個設計裝置來自四個不同的組合,包括有書籍設計師胡卓斌和好青年荼毒室的李康廷、港隊攀石運動員歐智鋒與永續產品設計師陳少華、語言學家樓佳博士和樂器設計師吳澤霖、以及心理學家張星恒博士與文字設計師譚智恒及平面設計師麥綮桁。「哲學與設計好像沒甚關係,這兩年很多人透過好青年荼毒室認識哲學,我們想到是否可以用其他形式去講設計的哲學。其實當大眾習慣了某些設計,無形中塑造了我們的生活,令大家不會反思其現象。於是他們以咖啡店出發去反思這個問題。咖啡店在香港很普遍,當中有很多視之為理所當然的設計,像環境、點咖啡的流程等等,如果將所有這些元素扭曲了,例如當你買咖啡時先要答一個問題,會有怎樣的效果?」

這邊有一間「唔知咩咖啡店」,那邊有一個運動裝置「聚力之庭」,以攀石運動最常用的「垂吊」練習方式讓你體驗。「談運動很少會想到設計,但為何籃球場是這個模樣,當中全都是有設計,只是我們視為理所當然。這個垂吊裝置可以測試大家的耐力,如果一個人玩是否會很容易放棄,一班人卻可以互相支持,團體和個人之間有甚麼不同體驗?」至於聲音裝置《The Interpreter》是源於對樂器設計的思考。「在香港很少人談樂器設計,頂多只是說樂器的外形設計。這次以語言與音樂的關係出發,嘗試設計出一個新的樂器。因為不同語言有不同的音韻特性,是否可以將語言直接變成音樂?」《The Interpreter》這個翻譯器,便是把對話錄下,透過這裝置內置的演算法將語言轉換成節奏和音調,再以一系列的樂器演奏。這次展出的設計裝置其實也是一個探索過程,語言如何化成音樂,字體怎樣反映心理。「心理學家張星恒博士的字體研究計劃《TYPE-11》,取7-11便利店的意思,因為字體在生活層面是無所不在,每天也會看到形形式式的字體。不同產品上的字體設計,是否會帶來某些聯想,改變了字體和結構,對閱讀有甚麼影響?團隊設計了幾個問題貫穿作品,同時也是一個資料搜集的過程。」

Adonian提到設計展有很多形式,有些偏向貿易展,以買賣為主,而deTour的定位是全都是委約新作。「deTour最大特點是讓設計師有機會去嘗試,而且容許失敗,這是設計生態中很重要的環節和精神,必須延續下去。」所以作品既是讓參與者體驗,同時也讓設計者進行實驗。徐壽懿(Chris)提到叁語設計多年來以不同身份參加過deTour,「這是一個實驗性的平台,我們最初是從事平面設計,也是因為deTour 給與機會才可作其他方面嘗試。參與deTour 是一個過程,讓作品有機會展出,然後再找機會修改、研發。作為策展我們也在不斷學習,如何透過策展與觀眾溝通,有趣之餘又帶出新
想像。」

除了主題展覽,也有公開徵集部份,由專業評審從百多份計劃書中揀選了十組參展單位,《接骨木》和《虛森工作室》是當中兩個有趣的作品。《接骨木》是一個模仿骨骼關節活動的藝術裝置,以廢木為設計骨幹,透過將關節結構加工並重新接駁,賦予作品生命力。《虛森工作室》發掘「在家工作」的可能性,以混合現實的方式創造未來工作空間。Chris特別提到今年在公開徵集部分增加了畢業學生組,讓初出茅廬的設計師有展示的平台。「很多時在學院和實際工作好像是斷裂的,我們希望學生能有實驗的平台,因為設計就是必須經過不斷的實踐和研發的一個循環過程,而我們也是在這個循
環中。」

如果設計是一個永不完結的過程,或許「有(冇)用」這個概念便不再適用。正如兩人說:「最重要的未必是眼前看得到,而是一個精神一個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