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粗獷主義建築:美與不美?留與不留?

Posted On: 2021-08-30
Category: Culture · Design
Editor:

粗獷主義(Brutalism),是一種於1950年代由英國建築師Alison and Peter Smithson提倡的建築風格,其影響力於60、70年代遍達全球,深受英國影響的香港自然是其中之一。戰後經濟逐漸好轉,不少在外國留學的建築師回港,一方面希望在設計上表達自己所學的,另一方面社會氣氛依然樸素,無法接受太花巧的建築,故粗獷主義成為其中一種建築常用風格。粗獷主義自流行至今,其美學一直具爭議性,普羅大眾對於粗獷主義一直不太欣賞,經過數十年,當年建成的建築在缺乏保養之下開始破落,但它們同時是一個時代的設計風格見證,應否為粗獷主義建築保育成為值得思考的問題。

即將舉辦的《粗!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展覽,將透過影像描繪和展現香港粗野主義建築的歷史和美學,以城市研究和照片調查為基礎,發掘更多隱藏在本地及亞洲地區的粗野主義實例。從屋宇署尋找建築圖紙以追溯各建築和建築結構的演化過程,進行深入的研究,根據建築物的設計語言、特徵和類別進行分類,並以插圖和圖像混合攝影以作展覽。以下介紹一下香港別具特色的狙獷主義代表作。

1/ 聖士提反書院(St. Stephen’s College)

位於赤柱聖士提反書院的科藝樓建築群,是香港碩果僅存的粗獷主義建築,更是著名粗獷主義網站SOS Brutalism中的唯一香港代表。科藝樓建築群於1980年落成,由建築師何弢設計。科藝樓建築群的牆身由三種原始混凝土建成,並展現多種混凝土處理手法:建築大部分的飾面都是瓦楞狀混凝土 (corrugated concrete);斜樑旁為板狀混凝土 (board concrete),上面留有木製模板的紋理印痕 ;而室内的牆身則為現澆清水混凝土 (in-situ off-formed fair faced concrete)。

此外,建築師更在建築飾面上設計了紋理,梯形牆身近斜邊的位置刻有斜紋,到中間位置則變回直紋。在建築兩個大型懸臂梁上的側邊,也刻有葉紋般的「V」字狀紋道,讓下雨時出水管的水沿着樑流到地面。整座建築物彷彿以雕塑手法處理,不但體現出工匠的精湛技藝和粗獷美學,更具備功能性。除了粗獷主義外,科藝樓建築群也體現出高科技建築風格,此風格著意展示內在結構與富功能性的設備:如冷氣設備、循環水系統和電子系統。

2/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北角堂(Chinese Methodist Church North Point)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北角堂於1966年建成,位處一座小山崗上,由司徒惠建築工程師事務所負責設計,利用北角健康東街的山坡地形,塑造教堂崇高莊嚴的氣氛。教堂擁有摺疊成風琴狀的屋頂,六角形的支柱連成八個結構框架,足以支撐起整座教堂的屋頂。室内無柱空間配合教堂内部功能,供教徒參與禮拜。雖然白色的結構系統並無清水混凝土的外觀,但外露而誇張的結構也符合粗獷主義的特色。

教堂採用了不同的物料建成,形成顔色和質感上的強烈對比。承重結構框架用上白色上海灰泥批盪  (White Shanghai Plaster),牆身則用上灰色上海灰泥批盪 (Flutes Shanghai Plaster)。灰泥批盪雖然是水泥牆上的一種修飾面料,但它類似水泥的外觀也體現出粗獷原始的質感。

3/ 聖歐爾發堂(St. Alfred’s Church)

聖歐爾發堂於1977年建成,由建築師潘演強主理。聖歐爾發堂最有特⾊的地⽅為它中⻄合璧的設計,聖堂⾸尾為簡化的中式⾶簷,⽽中間的聖堂 主體則以灰⾊厚重的建築體量表現⻄式建築特⾊,加上脊頂的⼗字聖架,令聖堂的整體造型中 正平和、典雅魁宏。

教堂毫無保留地展現結構和物料的美學元素,⼀⽀⽀的混凝⼟⽀柱在橫展的建築立⾯上劃出垂直線條,從外觀將教堂劃分爲兩部分,分別是上層樓⾼26呎的禮拜堂,以及下層樓⾼20呎的多⽤途⼤禮堂。粗⼤結實的結構明顯外露,展現出結構的⼒量,撐起中央整個無柱空間,增加禮拜堂及禮堂的空間感。建材⽅⾯,教堂中央部分的外牆物料為陶瓷混凝⼟磚 (ceramicrete),此物料多數⽤來製作地磚,鋪設城市道路,不但透⽔性⾼,還耐磨、抗壓、抗震,這正是聖歐爾發堂狀態保存良好的原因。

4/ 聯合書院胡忠圖書館(United College Wu Chung Library)

胡忠圖書館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建築群的其中一棟建築,亦是由司徒惠建築工程師事務所設計。胡忠圖書館樓高三層,建築物強調向橫伸展的特色,而館外高聳呈、斧頭狀的混凝土水塔,為圖書館帶來垂直向上的效果,橫展和直伸的建築元素構成視覺平衡。圖書館底層的有蓋平臺能供人休憩閲讀,是此建築中的一個視覺焦點。
 
圖書館沒有外露的承重結構(如樑柱),反而突出了核心筒(一般建築物的核心筒都會置於建築内部),算是粗獷主義強調結構的另類表達。至於建材方面,司徒惠以不同物料構成強烈的對比,圖書館沿用書院一貫采用的板狀混凝土 (fairface concrete with board pattern) 和灰泥批盪(external plaster),前者用作樓板位,而後者則用作窗下的牆壁飾面。

5/ 眾志堂學生活動中心Chung Chi Hall Student Centre

香港中文大學可說是雲集狙獷主義建築的重地,其中一個代表作品眾志堂學生活動中心,於1972年建成,由王伍歐陽建築工程師事務所負責。由於活動中心作爲崇基書院的焦點,當初設計時,校方要求建築物外形要有特色,引人注目。於是建築師設計了非比尋常的「A」字形結構,不但為下面的飯堂營造寬倘的空間;還能獲得良好的對流通風;更能採納大量天然光。

建築物的大跨度結構比起傳統的樑柱結構更爲經濟,懸吊的方盒建築由倒「A」形的結構承托,懸吊結構與活動中心的「A」形一樣是外露,展示出建築結構的張力。活動中心的「A」字形框架建築飾面由板狀混凝土製成,而夾在「A」字形結構中間的填充板則用上白色水泥批盪(external white plaster)及板狀混凝土(fairfaced concrete with board pattern),內外都沒有加以修飾。建材的獨有質感令它別具粗獷主義的特色,相信是建築師特意傳承司徒惠定下的中大建築美學。

7/ 東海工業大廈(Eastern Sea Industrial Building)

東海工業大廈於1975年落成,全座大廈樓高八層,由潘衍壽土木工程師事務所負責設計。東海工業大廈應用了建築師的「獨門秘方」:預製預應力構建模式。它是結合了場鑄混凝土(cast-in-place concrete)、預力支柱(prestressed columns)及預制牆板(prefabricated wall panels)而建成的,大廈兩側的樓梯及升降機為主要支柱,承托著預制部件。由於這種建築結構已經十分堅固,建築内部不需要額外添加柱子,空間靈活。每個建築部件都有凹槽,像樂高積木一樣,可以將部件簡易地曡高砌好,切合當時香港經濟急速起飛的步伐。

東海工業大廈外形粗獷,忠實呈現建築原素的組合和構造,當中卻也隱藏這不少細節:如柱頭刻意造成一個托的形狀,彷彿將橫樑托起。建築師更嘗試用外牆表達工業大廈各樓層的不同用途:底部四層比頂部四層樓底高及少窗户,是由於底層樓底高但採光少,較適宜做貨倉;頂層樓底矮但採光多,適宜用作辦公室,從外觀上便能分辨大廈的不同部分。東海工業大廈在葵涌工業邨的核心,其設計與別不同,令東海成爲一個不可複製的粗獷主義建築的地標。

《粗!——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

日期:2021年9月3日至9月17日

地點:九龍深水埗大南街198號Openground

All photos by Kevin Mak/1KM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