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The Velvet Underground:以一條香蕉挑釁時代的叛逆先驅

Posted On: 2021-09-02
Category: Culture · Design · Movie
Editor:

前衛的作品,未必就能得到主流市場的共鳴,這在音樂世界裡尤其常見。1967年,The Velvet Underground(中譯:地下絲絨)的首張專輯《The Velvet Underground and Nico》面世,反響平平,只賣出了三萬張。殊不知日後卻被評為史上最偉大的專輯之一。那張由Andy Warhol親手繪製,充滿性意味的香蕉封面,亦自此變成了流行音樂的一個經典符號。

今年10月15日,Apple原創電影將會推出 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首齣紀錄長片,以全新手法和未曝光片段,讓樂迷重新感受,這個傳奇樂隊的挑釁魅力。

當性虐文化遇上普普藝術

The Velvet Underground 在1964年於紐約創團。初創成員為主唱兼結他手Lou Reed、多項樂器演奏者John Cale、吉他手Sterling Morrison以及鼓手Angus MacLise。後來MacLise因為理念不合退團,他的位置由Moe Tucker頂上。

樂隊最初用過其他名字,後來Cale有個名叫Michael Leigh的朋友,寫了一本有關性虐文化的書,就叫《The Velvet Underground》。眾人覺得這個名字頗具「地下電影」的味道,湊巧Reed也寫好一首以性倒錯為題的新歌《Venus in Furs》。樂團就此定名為「The Velvet Underground」。

1965年,普普藝術(Pop Art)大師Andy Warhol在導演Barbara Rubin的介紹下,認識了The Velvet Underground,當即和他們簽約,成為樂團的經紀人。他新招聘了德國模特兒Nico擔任歌手,並安排樂團在他旗下的Factory工作室作演出。

剝開香蕉 打開禁忌

1967年,樂團的首張專輯《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正式發行。專輯內的大部份作品,其實早在一年前就已經錄好。但後面又增加了幾首歌,包括著名的《Sunday Morning》。而Nico則是在Warhol的安排下,參與了其中三首歌的製作。

專輯的封面由Warhol親自設計,據說前後共耗費了近半年的時間。那是一隻略帶黑斑的香蕉,旁邊除了有Andy Warhol的簽名外,右上角還寫了一行小字:「PEEL SLOWLY AND SEE」(慢慢地剝開看看)。按指示撕開香蕉上的貼紙後,內裡是粉紅色的香蕉肉,恰似男性的生殖器。

這個甚具性挑逗意味的設計,正是要配合專輯的破格調子。當中的大部份歌曲,都是毫不掩飾地大唱社會禁忌,包括以毒品濫藥為題材的《Heroin》、引起男同性戀爭議的《I’m Waiting for the Man》,以及描寫性誘惑的《Femme Fatal》等。至於前面提到過的《Sunday Morning》,其實也是在講偏執狂。

黯然離場的叛逆代言人

可惜,這張這張近乎挑釁大眾的專輯,只能賣出大概3萬張,在當時的唱片銷售榜上排行171位。商業上的失敗,令他們與Andy Warhol分道揚鑣。Nico也離開獨立發展,後來她形容自己在《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的製作過程中,不過是一個花瓶。她用回本名Christa Päffgen繼續演出,在1988年因腦出血逝世。

至於The Velvet Underground本身的成員,亦面臨嚴重分歧。Reed與Cale的意見不合,令Cale在1968年退團,改由Doug Yule頂上他的位置。期間樂團依然有發行數張唱片,並在1970年成功以專輯《Loaded》打入主流市場,但Reed也在這時退出了樂團。The Velvet Underground於1973年解散。

1989年,Reed和Cale兩人重聚,錄製了向Andy Warhol致敬的唱片《Songs For Drella》。 1993年,解散了20多年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再度同台展開巡迴演出,但裂痕終究無法修復,樂團再次解散。

Yule後來曾去到了American Flyer樂隊,2000年後退出音樂界。至於Sterling Morrison則在1995年死於淋巴瘤。翌年,Reed、Tucker和Cale在搖滾名人堂,為Morrison送上特別歌曲《Last Night I Said Goodbye to My Friend》。這亦是The Velvet Underground最後的一次演出。

改寫了時代的一隊性情中人

從結果論上講,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整個歷程,都似乎讓人不勝唏噓。但他們的魅力,其實一直隨著時間的沉澱被不斷擴大。當年那張不叫座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最後卻成了一整代樂人的聖典。受到它啟發的樂人不計其數,包括有Sonic Youth、David Bowie、Patti Smith等等。

1996年,已經解散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正式進駐到搖滾名人堂。2003年,《滾石》雜誌評選史上最大500張專輯,《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排名13。由Warhol親手設計的那張香蕉封面,也成為了普普藝術、搖滾樂與性文化互相交錯的一個經典符號。

這些經由時間證明的成績,不僅肯定了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實力,同時也再次說明,音樂的價值不能用一時三刻的商業收益去定義。當日他們以反社會式的腔調,衝破大眾對禁忌與慾望的自我界限,結果市場未能消化,但卻為整個流行文化提供了一個最前沿的實驗場。

而這種不顧他人眼光的先驅氣質,或許亦多少解釋了為何他們之間只能老死不相往還:畢竟,以「超越」為志向的人,自然不甘於走入同一個範式。碰撞與碎裂既是必然的結局,但也是火花得以誕生的動因。

全新手法 回顧暗黑美學傳奇

今年10月15日,Apple原創電影便會推出 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首齣紀錄長片《The Velvet Underground:樂與怒的暗黑美學》,以透過具實驗性的拍攝手法,結合獨家專訪、部分首次曝光的現場演出片段及錄音。現時預告片已經率先上載到YouTube,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到Apple TV+的專頁了解詳情。

「I think everyone who bought one of those 30,000 copies started a band」(我認為那三萬張專輯的每一個購買者,後來都各自成立了一支樂隊)。這是音樂人Brian Eno在1982年對《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所作的評價,似乎也是每個搖滾樂迷最真實的心聲。

The Velvet Underground:樂與怒的暗黑美學
上架日期:2021/10/15
上架平台:Apple TV+
預告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Wq7a8Tin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