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書籍就像塑造一個人。 書籍設計師麥綮桁 常說開卷有益,大多將注意力放在書本的內容中,透過閱讀文字吸收作者的意念,卻很少讀者真正在意書籍設計的心思。從排版、字體、用紙到各式各樣的書籍裁剪和釘裝,皆可 · · ·
這年夏天,我城躁動。反修例風波愈演愈烈,全民情感淪陷又沮喪。於無從收科又得振作的時刻,忽爾奇想:相對嘻哈喜鬧的娛樂,「恐怖故事」可會更能讓心神放鬆? 適逢其會,今個書展獨立出版社「創造館」主理人余兒, · · ·
偉大的藝術家即使不在人世,他和他的精彩作品永遠緊扣人心。 香港著名攝影師及導演何藩(Fan Ho,享年85歲)因病於美國離世,至今縱已三年前之久,但他的藝術風範仍然牽動人心。尤其2017年,他的家人遵 · · ·
世界充滿萬千色彩,藝術家張爽卻獨愛「透明」狀態。 張爽現於香港舉辦的最新個展《透明體》(Translution)中,就特意將英文「透明」(transparent)和「進化」(evolution)兩大概 · · ·
日本人對美學的要求,應用在生活之中每一個範疇,其中當然包括飲食,無論是食物包裝還是食物本身,都有種令人食指大動的美學。由香港著名設計師陳幼堅(Alan Chan)主理的Gallery 27,將於月底舉 · · ·
熟悉figure界別的朋友,對T9G這個名字一定不感陌生。身為日本其中一名著名搪膠玩具設計師,T9G經常到世界各地參與展覽,但像這回在香港dot dot dot gallery藝術氣味較重的展覽,則是 · · ·
關於勁揪體的故事,說來話長。香港土生土長多媒體設計師Kit Man在四年前的雨傘運動中,以獨特的風格寫下「我要真普選」五個字,後來在一場足球賽中,他又忽發其想寫了一面「香港勁揪」旗幟作應援,成為一時佳 · · ·
呢幾日欣賞完黃子華最後棟篤笑《金盤𠺘口》,好多人紛紛在Facebook和IG感慨香港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
講藝術,人人無非想起Art Basel、畫廊或拍賣行等場景,但你又可曾想過,「醫院」也可以是一個讓藝術生根的園地呢?
香港藝術家慧惠於油麻地土生土長,經常以街頭風光、小店情懷作為筆下題材,如實地記下這個時代的瞬間景物。名為《前面尚有一萬里:慧惠初心畫作展》的展覽,將展出慧惠一系列記下香港片刻作品,作為時代見證,慧惠愛 · · ·
從Facebook、IG到Snapchat年代,人們愈來愈倚重「影像/圖像」作傳意工具,對「文字」的關注度和敏感度,似乎大不如前。
故事,由李卓媛(Sharon)祖父母的一間士多說起。李卓媛的祖父母像很多香港人一樣,在七十年代經營小本生意,於柴灣開了一間叫文利商店的士多(雜貨店),她在整理祖母遺物時,發現此事並萌生好奇心,於是親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