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館當代美術館舉辦為其兩個月的群展「詩意遺產」。是次展覽由策展人譚學能策劃,展出的作品來自香港及海外地區的六位藝術家和藝術家組合,旨在探索歷史文化遺產與當代藝術之間具批判性和創造力的關係。
譚學能是一位藝術和文化遺產從業員,在處理與歷史、記憶和地方營造相關的藝術項目 上,擁有豐富經驗。他正在進行研究,探討當代藝術家與文化遺產對話的不同方法。自 2013 年起,他是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視覺藝術研究與發展中心的主任,曾參與幾個 將學術、藝術和社會融為一爐的項目。2015 年獲英國 Clore 領袖培訓計劃獎學金。
外國藝術家 Alfredo 與 Isabel Aquilizan(菲律賓)、Ursula Biemann(瑞士)與 Paulo Tavares(巴西)、Jorge Otero-Pailos(西班牙/美國),及本地藝術家陳麗同、梁美萍、 尹麗娟對歷史文化遺產提出了見解,並思考其與當代問題之間的關係。展覽也藉此探討傳統遺產的保留與想像和重塑,以及個人角度對此有多大程度的掌控和自主權。
「詩意遺產」的主題便是探索廢棄物品如何具有被當作文化「遺產」的可能性。透過搶救和挽留這些素材,參展藝術家引伸出不同方向的討論 ─ 我們如何區別藝術作品、文化遺產和碎片殘骸,並且怎樣悉心保育?他們也以遺產作為敘述種種未被提及、被遺忘或忽視的故事。
展覽的另一個主題則圍繞著身份以及遺產本質與同質概念的問題,以及其如何間接使非主流的群體及價值陷於邊緣。參展藝術家以創意來作出回應和介入,推動遺產保育成為既主動又富有創意的過程,產生與當代世界和我們共同的未來相關的想法。
(Right) Jorge Otero-Pailos《塵埃倫理:2011年7月22日》2014 年 乳膠及塵埃。鳴謝藝術家及Sapar Contemporary。
大館當代美術館委約創作。
「詩意遺產」展覽場景,大館當代美術館,2021年9月2日至11月21日。攝影:關尚智
「詩意遺產」展覽場景,大館當代美術館,2021年9月2日至11月21日
攝影:關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