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奇尼尼(Piccinini)的作品挑戰了我們對生物學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迫使我們直面基因實驗、科技、藝術,甚至人類本身的局限。
大館展覽「希望——帕翠西亞.皮奇尼尼」策展人Tobias Berger如此說。
大館現正舉行的展覽「希望——帕翠西亞.皮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藝術家擅於將陌生與熟悉結合,孕育一隻隻異世界怪生物,他們以令人不安的凝視,直觀我們靈魂深處。
皮奇尼尼於1965年出生於西非塞拉利昂首都自由城,1972年隨家人移居澳洲,在當地成長。在早期的藝術生涯,她在醫學博物館度過了大量時間,繪畫館内各種保存標本。她的作品通常以素描開始,然後由她和技術團隊轉化為立體物件。
自1990年代以來,皮奇尼尼的作品將可愛與怪誕融為一體,促使觀眾克服厭惡感,看到不同形式的美,無論那是多麼的令人不安、畸形或人工化。2003年,皮奇尼尼代表澳洲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此後在世界各地舉辦無數個展和群展。
皮奇尼尼的創作觀,就是要探索人類試圖干預自然所帶來的難測後果。她那些著名的超寫實主義雕塑,有着人形比例與充滿感染力的豐富表情,卻伸出非人類的四肢、長着鱗鰭和翅膀,惹人喜愛,卻又怪誕離奇,耐人尋味。
「希望」呈獻逾50件有着叫人炫目的豐富細節和高超想像力的作品,創作範疇涵蓋不同媒介,除了她那些辨識度極高的雕塑作品,還包括繪畫、流動影像,為觀眾敞開一個懾住心神、深受觸動的奇幻世界,讓大家自然地、直覺地產生共鳴。
皮奇尼尼在世界各地舉辦過多次成績斐然的展覽,包括2003年威尼斯雙年展的澳洲館。她的作品對科學進步、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提出質問,並透過作品的規模和感染力,流露出溫柔、關懷和同理心,燃亮不屈不撓的樂觀精神。
「希望」是皮奇尼尼首個香港個展,展品分佈於賽馬會藝方各個展廳,不乏大型作品,其中一件巨大的沉浸式裝置《天野》(Celestial Field),4,500株花莖分別從地板上竪起及從天花板垂下,把觀者一擁入懷,藉而叩問何謂進步的本質。另外,皮奇尼尼對賽馬會藝方標誌性的螺旋樓梯作出回應創作,從頂層天花板懸掛一個高達20米、以不同顏色假髮編織而成的裝置。
皮奇尼尼許多作品,最終而言都在探索相互依存的觀念:人類與人工物件(例如鞋子、搖籃、椅子),或人類與其他生物的依存關係。這位藝術家對她所說的「人工自然」十分著迷:她想像出各種令人歎服,又有點令人困惑的混種生物,讓人類跟這些奇思異想,或彷彿在實驗室產出的生物,合成起來。
這些「嵌合體」所提出的根本性問題,是科技進步如何為人類開闢新的創造領域,因為人類似乎快有能力設計及創造出新的生命形式、新的「生物機械」混種。對藝術家來說,這種設想激發她對科學進步的希冀和焦慮。
與此同時,她想像與這些需要愛、關懷和同理心的生物一起生活——正如人類對其他共同存在於地球上的生物,所表現出相同的愛與關懷。從「希望」可見藝術家的壯觀視野,還可藉此深入思考有關進步、科學和技術,當中包含倫理學等大學問、大道理。
「希望」
日期:2023年5月24日至9月3日(星期一休息)
現場:$70(成人)| $60 (優惠)
網上:$60(成人)| $50 (優惠)
網址:www.taikwun.hk/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