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蕭勤的藝術與生命

Posted On: 2020-05-03
Category: Art · Design
Editor:

你,最近還好嘛?不經不覺,2020已過大半。這一年,全球經歷連串風風火火,人人都身心疲累了。

如此時刻,該怎樣辦?剛於1月30日度過85歲壽辰的抽象藝術大師蕭勤,4月起於拉脫維亞的馬克.羅斯科藝術中心推出大型回顧展「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蕭勤的藝術」(In my beginning is my end: the art of Hsiao Chin),分享的畢生藝術傑作,剛好讓我們看到他怎樣以最愛的藝術去感受世情,從而跨越昔日戰後危機、面對幻變得時局與亂象。或許他的作品與故事,也可讓疲憊的你,在黑暗中得到一點鼓勵、尋見一點光明。

Hsiao Chin 蕭勤, Transcending the Eternal Garden-1 超越永久的花園-1, 1993, Acrylic on canvas 布上壓克力, 140 x 280 cm_HR(圖片由Sutton及Collect Art提供)

無可阻擋的家變

世人看蕭勤的人生,離不開戰後歐洲及中國藝術的領軍者、60年代歐洲先鋒派核心人物,還有「Punto International Art Movement」(台譯:龐圖國際藝術運動)唯一華人藝術家等成就和美譽,但蕭勤看自己的人生,倒是:「一生經歷過很多黑暗」,絕是喜樂與悲傷、難以言喻。

蕭勤看自己的人生:「一生經歷過很多黑暗」

蕭勤之父蕭友梅是著名的音樂理論家、作曲家和敎育家,貢獻終生推動中國現代音樂敎育發展。

由童年、青年到暮年,蕭勤經歷了無數場生離與死別。蕭勤的父親蕭友梅,乃「中國現代音樂教育之父」,以及中國第一所高等音樂學府「國立音樂院」(現已改稱「上海音樂學院」)創辦者,地位之重、資源之優,本可給孩子上佳成長環境。奈何,天妒英才,1940年蕭勤才五歲,蕭友梅就意外離世,到1945年其妻竟又身故。

這場家變,令蕭勤與妹妹蕭雪真頓成孤兒,只得分別被兩位姑姑收養,後者於十七歲時又不幸因變故進了療養院。更不幸的是,當蕭勤長大成人、建立家庭後,竟又於90年代遭逢愛女莎芒妲(Samantha)意外去世的打擊,接連喪親的災厄、孤苦困惑的處境,絕對不足與外人道。

從東方到西方的冒險

「但是上天給我黑暗,就是讓我了解光明在哪裡。世界上沒有黑暗,只有光明在,就是看我們會不會看。」

蕭勤自畫像,繪於1953年。(網上圖片)

幸好,與生俱來的冒險家精神、流浪者的靈魂,促使蕭勤總是不甘在逆境中屈服,「但是上天給我黑暗,就是讓我了解光明在哪裡。世界上沒有黑暗,只有光明在,就是看我們會不會看。」他相信生命裡的不幸,全為了讓自己不停換些新的角度,去詮釋對生命之愛、還有對世界之愛的奧義,只要一天不放棄,致力地尋覓所有可能性,總可逐步地走出困境,而「藝術」就是他當時用以打開機會之門的鑰匙。

蕭勤早期創作的戲曲人物畫。(網上圖片)

蕭勤遺傳了父親的文藝基因,自幼對東方文化與藝術有濃烈的興趣與創作天份。受家道中落影響,他格外努力增值自己,拼命爭取每個學習機會。1949 ,他隨姑丈至台灣,入台中二中後轉台北成功中學就讀;1951 就讀台灣省立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亦曾隨朱德群學素描一個月;1952 入李仲生畫室,正式研究現代藝術之始;1954 於台北師範學校畢業,進入景美國小服務。

年輕的蕭勤,前往歐洲尋找新發展。(網上圖片)

及至1956年,蕭勤跟安東街畫室的幾位師兄弟,成立藝術史上首個華人抽象藝術團體「東方畫會」(1956-1971)後,因考獲西班牙佛朗哥政府的獎學金,遠赴西班牙求學三年(1956-1959),於是順勢展開了一次漫長的歐美遊歷。那段日子,蕭勤積極參與西班牙兩大藝術團體皇家藝術協會、馬約爾藝術圈(Cerclc Maillol)活動,連續三次受邀參加西班牙國際爵士沙龍展(Jazz Salon),1959年,他又轉戰藝術之都米蘭研習藝術。

1963年台北「龐圖國際藝術運動展」圖錄內容。(圖片來源:蘇富比官網)

當時,蕭勤熱愛歐洲的文藝風潮,但也認為「必須維持原有的生活方式,我的思想才可跟上我的創作。」於是他花了很大的努力,於 60至70年代,先後發起多場改革:1961年,他與安東尼奧.卡爾代拉拉(Antonio Calderara)和吾妻兼治郎(Azuma Kenjiro)共同在米蘭創辦「龐圖國際藝術運動」,提倡藝術應該是一種通往冥想和內省的方法。

90年代,蕭勤的作畫圖。(圖片來源:China Daily)

1977至1979年,他又發動國際觀念運動「太陽」(Surya,語出梵文)和「氣運動」(Shakti,語出梵文)等,試圖向歐洲引進諸如老莊思想、東方禪道哲學等理論與風格,因為經歷過人生巨變的他,眼看東西方民眾飽受戰事、經濟、生死等推殘,或許也需要精神安慰,排解生命鬱結與治療心靈創傷。

給世間留一點暖意

「生命,雖然以一種方式離開了,卻會以不同的方式轉換地再出現,生命的本質則不斷地在轉換中。」

Hsiao Chin 蕭勤, The Origin of Chi-3 炁之源-3, 1962, Ink on canvas 布上墨水, 40 x 60cm_HR(圖片由Sutton及Collect Art提供)

在蕭勤的人生中,最大的打擊莫過於90年代,遭遇愛女意外身亡的悲劇。當時的他飽受錐心之痛,久無法走出悲傷情緒。幸好,極端的黑暗,他仍然有藝術作伴,在不斷繪畫的過程中,他從一點點的顏色、一筆筆的線條中,逐漸意識到一切的不幸、死亡,終將可藉由創作與想像,獲得另類的「重生」。

這番頓悟,讓他的創作有了更新的觀點、更新的能量,整個人進入更深層自覺的境界,並「悟」出生命之永恆性:「生命,雖然以一種方式離開了,卻會以不同的方式轉換地再出現,生命的本質則不斷地在轉換中。」

Hsiao Chin 蕭勤, Energy of Movement 行之能, 1967, Acrylic on canvas 布上壓克力, 50 x 60 cm_HR(圖片由Sutton及Collect Art提供)

不向命運妥協的剛毅,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還有溫柔的人文精神,令蕭勤在商業世界中創造了精神性繪畫的一席之地,作品略被世界各地的重要美術館收藏,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到香港M+博物館等。私下,他又跟許多重要的藝術家,如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和安東尼.塔皮埃斯(Antoni Tàpies)等結成友好,廣受國際推崇。本來孤單灰暗的人生,終於多了幾分溫暖明媚的光。

OLYMPUS DIGITALHsiao Chin 蕭勤, La Vibrazione del Sole 太陽之躍動, 1965, Acrylic on canvas 布上壓克力, 140 x 290cm_HR CAMERA(圖片由Sutton及Collect Art提供)

活到85之年,蕭勤對人生已無物質之求,只願繼續用藝術去滋潤靈魂。是次於拉脫維亞的馬克.羅斯科藝術中心的回顧展「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蕭勤的藝術」,將展出他過去六十年的創作,包括自1959年以來的30多件作品,亮點則有有色彩明豔的大型畫作《宇宙律動》(1965年)、《太陽之躍動》(1965年);於美國期間創作的「硬邊系列」繪畫作品,以及一幅獨特的抽象玻璃馬賽克作品《藍色之省思》(2007年至2018年)。

OLYMPUS DIGIHsiao Chin 蕭勤, Blue Introspection 藍色之省思, 2007-2018, Mosaic glass 玻璃馬賽克, 90 x 120cm_HRTAL CAMERA(圖片由Sutton及Collect Art提供)

另外,展覽更策劃成為期一年的全球慶祝計劃中的首個展覽,包括於3812倫敦畫廊以個展形或、還有倫敦巨匠臻藏藝術博覽會(Masterpiece London)及北京和高雄的重要博物館上呈現。

延伸資料

  • 獨角獸出版社將於本年5月出被最新專著《蕭勤與龐圖——二戰戰後前衛藝術的精神性與構成》,重點記錄蕭勤及其作為「龐圖國際藝術運動」創始人對前衛藝術發展的巨大貢獻。
  • 展覽現場及作品(圖片由Sutton及Collect Art提供):
拉脫維亞的馬克.羅斯科藝術中心。
OLYMPUS DHsiao Chin 蕭勤, Love of Spring 春愛, 1961, Oil on canvas 布上油彩, 90 x 70 cm_HRIGITAL CAMERA
Hsiao Chin 蕭勤, Nero 黑, 1967, Acrylic on canvas 布上壓克力, 86 x 101.5 cm_HR
Hsiao Chin 蕭勤, The Origin of Chi-4 炁之源-4, 1962, Ink on canvas 布上墨水, 40 x 60cm_HR
Hsiao Chin 蕭勤, Great Earth 大地, 1963, Acrylic on canvas 布上壓克力, 80 x 100 cm_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