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用即美 《尋竹探藝》的實用竹藝智慧

Posted On: 2020-09-29
Category: +852 · Art · Culture · Design
Editor:

竹,可柔可剛。把竹子開半然後再對分,成了幼細的竹條,煮軟後就可以塑造成各異的形態。《尋竹探藝》展覽齊集了十位來自香港、台灣及日本的工藝師之作,以裝置藝術或日用品之形態呈現這種源自民間的智慧。

日本民藝運動思想家柳宗悅,除了提出「無名」和「無我」等觀點外,其中一個對民間藝術的論述名為「用即美」:只要工藝有用途,使用者在使用的當下達致了美學。無論是亞洲哪一處,竹藝的起源往往出自民間,不管是儲物籃或雞籠,最終都會實用而美感兼備。展覽分為三個部分:「因環境而生」、「文人雅興」,以及「日用之美」,把歷史和竹工藝發展重新連繫。

遠古而來的實在

竹藝,是取之自然,用之生活的代表之一。唯中國古代未有混合漆藝於竹藝之中,而竹本來容易受潮,因物料生性所限,基本上現存的竹藝文物少之又少,但竹工藝還是代代相傳至今。2013年,台灣當代工藝師王生輝在當森林管理員時,由原住民指導了竹編技巧,後來便跟隨各地師傅進修,視為靜心的修行之餘,亦藉以擴闊台灣工藝的光譜。這次以樸實的編法創作出菓物盆、雞籠和鴨飼料碗,亦以密編和疏編的手法設計出茶葉貯茶籃。按《茶經.二之具》之說,竹編貯茶籃源自宋朝,密編可放置散茶,而疏編可放置茶餅。

生活中的雅致

走出實用性,竹藝品也是生活享受層面的常客,也許成為立體的藝術品,或是休閒活動中的用品。香港當代工藝師丁科竣在一次的京都之旅中接觸到傳統竹細工,於是在2018年成立自家竹細工品牌二回。他的部分展品出現於「文人雅興」的部分,包括咖啡濾器和茶漏,前者在咖啡滴漏的過程中,為咖啡增添竹香和甘甜的口感。而茶漏的形狀扁平,使用者需在沖泡時專心致志,把水量控制得宜,有「恰到好處」的意味。

傳統當代交融

除了三個部分,同場還有本地傳統工藝師和當代工藝師的共同創作,包括二十年前接觸獅頭製作的張歡師傅,以及竹藝師兼紙糊藝術家神野猫的創作「再世盧亭」。傳說盧亭是半人半魚的生物,倖存者成為蜑家人的祖先,而「再世盧亭」採用製作佛山獅頭的傳統技術「紮」和「撲」,加上墨水和手繪,成為半獅頭半魚的形態。作品除了可獨立成為時裝組件,亦寄語關注瀕臨失傳的紮作工藝。

另一合作為香港僅存鳥籠工藝師陳樂財,以及芬蘭註冊室內建築師郭達麟(Dylan)的「鳥南枝」。靈感來自鳥籠的入榫工藝,有一次Dylan把鳥籠送往財叔處修復,在反覆前往觀望手藝的過程裡,二人便一拍即合。作品四枚桌腳以九十六支竹枝而成,全以入榫的方式處理,並沒用上一根釘子,把北歐的簡約和亞洲的技法融和得宜。

《尋竹探藝》

地址:中環卑利街11號

日期:即日至12月31日

時間:早上11時至下午6時(星期二至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