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裸男女、五顏六色;一幕荒野廢屋,一幕金碧輝煌,他以戲謔影像反諷了當下氾濫的消費文化,將商品藝術化同時將藝術商品化,他以幾近瘋魔的怪誕美創作出一道大眾文化的反射鏡。
美國時尚攝影師David LaChapelle的攝影作品不只是一張平面照片,更像一場迷幻派對。色彩飽和,畫面怪誕,充滿視覺張力。成長於毒品與搖滾樂盛行的七十年代,LaChapelle的童年生活便是次文化。十七歲那年得到pop art大師Andy Warhol賞識,為他創辦的《Interview》雜誌拍攝人物照,算是年少成名。在雜誌工作期間,David LaChapelle嘗試了多方面創作,1980年代初他拍攝下不少關於身體的黑白照片,1984年更在紐約303 Gallery舉辦了首個個人展覽。
直到1980年代晚期,他的攝影風格才慢慢面向鮮明色彩,作品相繼登上《GQ》、《i-D》、《Rolling Stone》、《Vogue》等雜誌封面,名字也開始在荷里活圈子廣為人知,同時與當年有名的藝術家Keith Haring與Jean-Michel Basquiat成為好朋友。雖是時尚攝影,其創作風格和靈感卻來自他最喜愛的兩位畫家: 巴洛克藝術先鋒Caravaggio及晚期的Andrea Pozzo,Baroque art強調明快色彩與光影變化,以宏觀的敘事見稱,LaChapelle的攝影作品亦因而充滿故事性。
好像2003年的現代耶穌系列,LaChapelle因他人身上的”Jesus is my Homeboy”slogan t-shirt而萌生創作的念頭,為廿一世紀的耶穌來尋找門徒。宗教題材向來是他主要的靈感源泉,他以現代手法重新演繹五餅二魚、最後的晚餐、寶訓(sermon)及恩膏(anointing)等聖經場景。不過,相片中的門徒全變成流浪漢、妓女及毒販等,這輯作品曾於2008年在瑞士一間教堂展出,望觀者可得救贖。大膽說,假如影像可以有救世之效,David LaChapelle大概就是廿一世紀的耶穌。
他模糊了藝術與商業的界線,找Michael Jackson扮天使,叫Elton John踩上鋼琴發瘋,在某些作品更能看到Salvador Dalí、Cindy Sherman及Jeff Koons等藝術家的影子。鮮艷浮誇的用色幾近低俗,超現實的畫面裡頭盡是張狂的性與慾,鏡頭下的奢靡世界引人遐想,以毒攻毒的畫面娛樂性十足,透過影像重現時代的貪婪與消費主義,探討流行文化的病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