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綠在時尚》:關於我們所穿著的未來

Posted On: 2021-10-15
Category: Fashion
Editor:

一日一口罩,不少曾經的環保人士都慨嘆,自從疫症開始,就對種種的環保行為都感到無力至極。嘗試轉換角度,在綠色時尚方面,仍然存在一群執著的人。時裝設計師Jonathan Anderson曾在訪問中提到,在巨變的世界裡,時尚這回事也該及時發聲:「我們從未像現在這樣關心過時尚給地球帶來的影響。有了這樣的意識,人們開始更在意品牌背後的意圖。」由Joanna Bowers掌鏡的紀錄片《綠在時尚》(reFashioned),追隨三個本地時尚界的改革故事,議題似是老生常談,但風氣尚未推動成功,絕對仍需努力。

把衣拆為紗,再重造衣服

把舊衣加工,固然是個延長其生命的方法,但當中又涉及更多的物料。由原材料變成衣服,再把衣服拆成紗,似乎就是零和一之間的來回,也減省了不必要的浪費。《綠在時尚》中的其中一個章節,是隨著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行政總裁葛儀文,讓觀眾們參與2018年大埔工業邨設立環保紗廠的故事。設立工廠的過程困難重重,在有限空間裡設計全新的機器和系統,在開初之際,系統的設計公司都形容這是不可能的任務。另一個重點步驟為收集舊衣,在拆除拉鍊等硬物後再分類,再化成循環再造的紗線,包括綿花、人造纖維及羊範。而首個提供大量舊衣物的客人,便是H&M。那些設在分店裡的回收箱,就是第一批取之於社區的舊衣。

童裝古著,值得被再次喜歡

那些別人穿過的二手衣物,在成人的世界被稱之為「古著」,是專門的時尚類種。但同樣觀念,似乎尚未套用於本地的童裝市場,父母們大多擔心衣物來源不明,買新衣才安心。另一個故事,關於高級童裝二手網上平台Retykle。作為人母的品牌創辦人Sarah Garner,由時裝買手搖身一變,成為綠色時尚的企業家。紀錄片留下了團隊搬遷辦公室、招募硬照模特兒,以及舉辦期間限定店的情景。孩子長高得快,但也許不少童裝仍然原好,尤其是做工相對精緻的高級童裝。童裝在重新清潔後上載至網站,寄出時裹上透光的牛油紙,安放在盒中。儘管不是全新的,也值得被好好看待。

回收塑膠,也讓拾荒者被尊重

塑膠回收,在香港的回收史是漫長的。但在近日設置在各大商場,那些以一個塑膠瓶換一毫的回收機出現前,塑膠瓶在拾荒市場中,也未曾買上好價錢。《綠在時尚》最後一個故事,是回收膠瓶重造PET布料的社企Vcycle,而那些膠瓶,是邀請拾荒的長者,在街上幫忙收集而來,再在辦公室內脫去膠蓋、撕掉標貼。創辦人史濟民認為,這些為糊口而努力的人應該獲得公平對待,於是為拾荒者們提供五十元的時薪。一個小時,就等於他們拾荒好幾天能獲得的費用。紀錄片的一部分,是在街上設置街站的過程,塑膠瓶底下那三角形的數字,現在仍然需要長遠的公眾教育,而綠色時尚也同樣。

《綠在時尚》(MOViE MOViE: Life is Art 2021):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