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ASTEP 光線靈動

Posted On: 2023-12-02
Category: Design
Editor:

吐槽開始:我們總會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話語所迷惑,例如看到旁邊這盞如夢似幻漂浮半空的吊燈,很多人得知它是1950年的設計時,往往會補上一句:「想不到七十年前的設計已經這麼漂亮!」

其實這是倒果為因,愈看得多設計,結論應該如此:「原來是七十年前設計,怪不得這麼漂亮了。」你不相信?可以自行去google一個你熟悉的城市,尋找1950年與今日的照片。比對一下,除了每個人都是底頭看電話之外,你會發現昔日市容好像更整潔,馬路上的汽車更漂亮,路人個個穿戴更得體。不像今日,好多人好像穿著內衣睡衣就被趕落街一樣,或者衣不稱身,腳踏一雙好像要矯正長短腳的鬆糕波鞋。

有時不是純粹覺得新不如舊,不過一比較之下當代設計真的呆呆滯滯。究竟是美學修為隨著人心不古,新產品愈見笨拙甩皮甩骨才能對應到市場大賣?還是珠玉在前,設計師要刻意避過經典設計,最後弄到四不像?誰知道答案?

吐槽完畢!大環境我們改變不了,不如閂埋門在自己小小的宇宙裡堅守那些已經消耗淨盡的美感與優雅。Astep是丹麥一個燈具品牌,創立未過十年。不過它生產的燈飾,卻是燈具設計的原點,可以靚足一個世紀的傑作。一看Astep主理人都的姓氏:Sarfatti⋯⋯來自主理人的爺爺,光之藝術家Gino Sarfatti。在那個很優雅,生產科技未及今天但普遍品味勝過當下的年代,Gino Sarfatti改寫了燈飾設計的歷史。他提出了Light Fittings的概念,在他那個年代,燈具由單純的照明工具,變成改變每個空間,營造氣氛的重要元素。他頭頂的燈泡更跳躍。

TEXT:祖慧 PHOTO:Courtesy of Astep

航空工程藝術家

那個年代的人不會像今日一樣,無論做著多無聊的事,總會拿電話出來自拍。Google一下Gino Sarfatti的照片,來來去去三兩張:頭髮永遠熨貼,一身大老闆西裝,煙斗不離身⋯⋯絕對是一位有class的男士。事實上他是生於威尼斯的猶太人,家族早於十四世紀就定居水都。童年過著富裕生活,之後攻讀航空工程,少爺仔成績優異。不過生於大時代,廿歲出頭就因為國內政治緊張被迫輟學,搬到另一個城市當起推銷員跑業務捱世界。不過一度門關一度門開,此時他因緣際會認識了吹製玻璃燈罩工業,更失驚無神設計出第一盞燈:話說老父一位朋友向他提出請求,可否將一個花瓶變成燈罩。年輕Sarfatti覺得這是一個糟糕想法,但上天就要他出手。首先他將一部小型咖啡機的零件拆下,自己再改裝成反射罩裝入花瓶內。它既是一盞可以放在寫字檯上的檯燈,因為折射,又能照亮整個房間成為間接照明。老父友人的奇妙要求成就了光之藝術家第一件作品,更改寫了人類燈飾發展。據報Gino Sarfatti往後的人生,在三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期期間,設計了多達七百盞燈!由寫字檯上小巧的座檯燈,供人每晚上寫情信,到歌劇院上觸目的大型吊燈都有。贏得意大利設計大獎Compasso d’Oro更是順理成章。

何解Gino Sarfatti能夠打破燈飾設計的壁壘?因為他根本是一個「外行人」。那個年代的意大利設計師,總是身兼建築師,Sarfatti卻是工程學出身。由於沒有傳統的訓練,他更像一個Jazz樂手喜歡即興創作。他直接跑到工房跟工匠喝著咖啡,互相jam出新念頭合作開發新產品。相反那些名門正派本科設計師,想到頭髮白再交給他人製作模型或原型。透過這種直接又即興的設計方法,他可以更深入研究生產燈飾的每個細節,並且用這些實戰經驗,想出越見巧妙的方式來製作燈飾。更加重要的是,Gino Sarfatti除了是一位藝術家、工程師、工匠及設計師之外,他更是一位成功的生意人。他自創品牌Arteluce,設計研發銷售一條龍,更在意大利設計巨匠Gio Ponti於1941年創辦的《Domus》和《Stile》新雜誌上賣廣告,積極參加設計展覽認識同行。作為燈飾萬事通:問題怎樣解決?哪裡有這種技術?零件去哪裡買?完全難不到他。充分利用意大利優越的設計土壤,滋養了光之藝術家往後創作。

Gino Sarfatti正如其他歷史故事中的主角一樣,一生大起大落。作為猶太人,在戰雲密布的年代,Gino Sarfatti一家跑到瑞士的修道院中避難,逃避意大利法西斯迫害。光之藝術家都要忍受最黑暗時光,戰後他總算重返米蘭掌管Arteluce。他前半生不斷嘗試新型光源、線路、開關、反射器、變壓器和其他零件,以完善設計。不過1973年他毅然幫自己的設計生涯關燈,放棄了燈飾和設計,將整間公司賣了給意大利燈飾品牌Flos,退休去玩郵票!這個自絕於設計界的舉動,令到意大利有段長時間遺忘了這位大師名字。 

查看Arteluce在六十年代的歷史圖片,比對今日的燈飾店,絕對悶出鳥來,圖片內那些設計有如天外飛仙爭妍鬥麗。Arteluce成為當時年輕建築師的聚腳地、採購點和靈感泉源,在他們的建築項目裡廣泛用上Arteluce的燈飾。而這些項目都是屬於有品味的米蘭資產階級,他們借助Arteluce的設計彰顯自己品味提升自己形象。

究竟Gino Sarfatti的設計靚在哪裡?這是有點吊詭,他本身不是設計師出身,作為一位生意人兼生產商,他絕對理性。理性到他所有作品都沒有特別命名,全部只有一個生產編號。直至他最後為意大利最天才橫溢又最具爭議的設計暗黑王子Carlo Mollino位於都靈的歌劇院項目設計巨型吊燈時,方在告別作首次為自己的作品命名為Cloud。

Gino Sarfatti相信產品的外觀設計應該由其功能來決定,並且認為設計師和製造商有責任扭盡六壬去實現這一目標。所以他比其他燈飾設計師更勝一籌的,是懂得利用燈飾去配合不同環境。當年Arteluce的度身訂造客製服務生意很好,他早就習慣了用光線令不同空間升級,又熟悉所有生產細節,這樣就成就了他的海量設計,工多自然藝熟。當其他設計師甚麼都設計,他七百件作品都是燈,他對光線和燈飾的理解不足為外人道。

在他的設計生涯初期,他專注於開發可根據用家意願任意改變光線走向的移動燈飾,亦會製造一盞燈兩個光源:一個向上一個向下。戰後,他又著迷於從新開發的光源中創造愈來愈複雜的照明效果,並利用鉤子和重物調整燈飾的形狀。經歷所有其他人勢估不到的巧思妙想後(他曾經在燈飾上裝了煙灰缸甚至拐杖,又將吊燈的光源設計成一個個搖搖一樣。)他始終致力於令燈飾更輕薄、更輕便、更堅固、更靈活、更快生產(因為成本會更低),更要容易拆卸維修保養。他沒有將設計美醜、風格這些虛幻價值放在第一位,這樣反而設計出可以經歷時間洗禮的不朽名作。

回到本文開首,那盞如夢像幽浮或者幽靈漂浮半空的吊燈編號是2065, Gino Sarfatti設計於1950年。就算當時最常見的材料是玻璃,但Sarfatti發現一種新材料甲基丙烯酸酯(所有這類化學名字就是膠)後,發現甲基丙烯酸酯比玻璃更輕更堅固他就立即變心。 他借2065的設計令兩個甲基丙烯酸酯膠碟相連,成就一盞夠大夠光但又輕又靚又飄逸的絕品。

那時沒有甚麼極簡潮流,他亦沒法見到品味講究但堅持樸素的日本家庭,現在每日在甲基丙烯酸酯燈下吃日本料理。不過他知道孫仔現在已經成立自己品牌,繼續銷售他的設計,可以安心在上天舔郵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