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法定古蹟東蓮覺苑:康有為的對聯、般若船的寬廣祝願

Posted On: 2021-06-18
Category: Culture
Editor:

女子無才便是德,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此話幾乎是金科玉律,願意把家中女兒送到學校的,除了富有人家,確是少之又少。有見及此,何東爵士夫人張蓮覺居士在丈夫的支持下,在1930年於銅鑼灣波斯富街設立「寶覺義學」,於1935年則遷往跑馬地山光道,成立香港首個混合道場和教育場所的「東蓮覺苑」,專為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女童提供教學,當中亦包括佛學教育,至今已是九十個年頭。

「欲入無為海,先乘般若船。」根據《千手經》,般若智慧就如船隻,能夠渡人出生死之大海,通往菩提彼岸。沿著山光道斜坡依山而建的東蓮覺苑,呈三角的外型以般若船為藍本,由寬闊得如同船尾的山門步進,先見的是彌勒殿和韋馱殿,拾步而上,走過梯級便是大雄寶殿和觀音殿,盡處便是像船頭的蓮覺紀念樓。一共四層的建築,由外而內,就像是成為了船客,由「迷」走到「覺」。當年,張蓮覺居士和靄亭法師一同商議建築方向,以般若船為型,也是對日後在苑內學習佛法之士的祝福,希望都能一一到達幸福的淨土。

當年何東家族邀請曾留學倫敦的本地建築師馮駿負責設計,雙方曾在興建何東花園時合作,故此紅牆黃瓦的東蓮覺苑雖為佛教建築,亦套用華洋的建築特色。同時,也許當年跑馬地為外國人聚居的區域,以及作為歐亞混血兒的張蓮覺居士孕育於中西共融的背景,亦加強了建築的獨特風貌。韋馱殿、大雄寶殿、藏經閣固然遵循中國傳統佛寺格局,包括飛簷、斗栱,以及在香港罕見的琉璃瓦頂。

初進大雄寶殿,已注視到有別於一般中式寺院的高樓底,抬頭可見二樓走廊。當中的大窗戶、紅、黃、藍色的彩色玻璃、地磚及混凝土結構,均是歐洲教堂中常見的建築手法,現存的地磚大多是當年由意大利購入,極為耐用,至今仍保存良好。於一樓世勤堂的地磚,拼合後呈粉色的寶相花圖案,當信眾在懷念挈親時,也帶來一陣寬慰。

除了是香港早年獨特的宗教建築,因為何東家族的人緣之廣,東蓮覺苑亦保留大量民初時期的珍貴文物。在韋馱殿前的對聯「有播耨迦,觀諸天大圓鏡智,歷帝網重重,理事無礙,以波羅密,度一切眾香國土,種福田一一,功德甚多」,以篆書刻上,為康有為送贈。百日維新敗事,康有為逃難到港並暫住於何東爵士的居所。後來得知建苑之事,他便送上對聯,以表謝意。而另一對聯「宗開南北,殊流同歸,奠檻外橫流,法相莊嚴宏砥柱,海聞東西,萬聖壹揆,弭寰中浩劫,妙幾洋溢仗檀林」則出自中華民國將軍張學良之手,後來他在1934年也親自題了「慈雲覆幬」橫匾,正懸掛於大雄寶殿高處。另外,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黎元洪、身兼詩人、政論家、哲學家,有「民國四大書法家」之稱的胡漢民,以及民初名畫家王震等,均贈送對聯或畫像予何東夫婦,並展示於東蓮覺苑之內。

山門前的兩根石柱上,有「寶覺佛學社」和「寶覺義學校」的題字。在寺廟的左方有一小橋通往學校,開辦後因為山光道校舍無法容納日漸增加的學生數量,於是擴展分校,現時附屬的學校包括寶覺中學、寶覺小學及元朗寶覺小學。當年為貧窮女童提供教育的目的,現時擴展至為社會小眾服務,例如南亞裔學生等。東蓮覺​苑自去年起,進行針對大雄寶殿的復修工作,預計將於今年第四季完成首階段工程,這座於2009年被古諮委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珍貴古蹟,2017年則成為香港法定古蹟,亦將以完好之貌再次面世。

東蓮覺苑

地址:跑馬地山光道十五號

Photo:Bowy Chan & 東蓮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