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網紅鋼琴家Tony Ann專訪|從社交媒體到世界巡演

Posted On: 2024-09-23
Category: Culture
Editor:

加拿大華裔鋼琴家及作曲家Tony Ann,還有一個身分——網紅,年僅二十五歲的他,個人IG、TikTok、YouTube等社交媒體帳號,合共坐擁逾五百萬粉絲,不少人以「療癒系鋼琴家」、「心靈捕手」形容他。今年8月,他首次來到台灣演出,在高雄、台北舉辦三場音樂會,一個人,一部鋼琴,三種色彩(藍、橙、紅),三種情緒,十七首作品,他鼓勵現場樂迷,舉起手機,拍片拍照,放上社交媒體時記得tag他,新世代音樂家的鋼琴獨奏會,就是不一樣。他在台北中和四號公園文創演藝廳演出前,接受訪問,談音樂,談個人,談社交媒體,談AI。

Text:黃子翔 Photo:William Beaucardet(上圖)、環球唱片、黃子翔

加拿大華裔鋼琴家及作曲家Tony Ann,是一位坐擁逾五百萬粉絲的網紅

線上線下吃得開

「已差不多有兩個月沒開Spotify聽音樂了!」線上線下吃得開,今年展開了世界巡演的他,舉辦逾四十場音樂會,演期密麻麻的排到12月,東南西北到處奔跑,忙得不可開交。除了沒時間聽音樂,他本來還喜歡下廚、行山,也愛看電影看電視,去咖啡廳喝咖啡,看日落黃昏,旅遊觀光,現在統統沒了,「巡演後,回到家,我寧願甚麼都不做,不想用腦。巡演真的消耗太多能量!」

Tony Ann生於北京,六歲時隨家人到了加拿大,小時候的他,對音樂沒甚興趣,父母也非音樂家,儘管他們都喜歡音樂,「爸爸會唱歌,媽媽彈鋼琴。」直到唸grade 6時,他看了一部關於貝多芬的電影《Beethoven Lives Upstairs》,大受感動,「貝多芬的故事啟發了我,給我動力。」因為許多作曲家都以鋼琴作曲,他遂於十二歲時學習鋼琴,從古典音樂開始,也學習作曲,後來讀過柏克萊音樂學院、克利夫蘭音樂學院,「我對音樂的最大熱情就是作曲。」貝多芬、柴可夫斯基、蕭邦、舒伯特、莫札特、馬勒、李斯特等作曲家,是他的偶像,想不到運動員也是,「當我看體育時,在運動員身上看到鬥志和付出,很有鼓勵性。」台下十年功,我們往往只看到運動員的比賽表現,「但不知道他們到底經歷了甚麼。」作為鋼琴家、作曲家,他感同身受。

能被比較 就能被取代

掌握新世代文化科技潮流的Tony Ann,擅長經營社交媒體,經常發表在家居、錄音室、草地、海邊,以至巴黎鐵塔等景點拍攝的鋼琴彈奏影片,吸引樂迷追蹤訂閱點讚互動,每條影片,彷彿隨隨便便便就得到數十萬以至數百萬觀看次數;他那個受歡迎的「#playthatword」活動,以觀眾提出的單詞進行創作,成功跟世界各地的樂迷連繫起來。他嘗試突破新古典和器樂音樂的界限,又結合古典音樂、流行音樂等不同元素,除了個人創作,還把流行音樂重新改編,注進個人風格,就連K-pop都有涉獵,BTS、BLACKPINK、TWICE等知名韓團的歌曲,全是翻玩對象,「在音樂製作上,K-pop很獨特,不僅具實驗性,旋律也跟其他地方如英美的流行音樂,很不一樣。」

多年前,美國電子流行二人組The Chainsmokers,便在YouTube發現了他,邀他一起到北美巡演,逐漸展開緊密合作,「我很感謝社交媒體,現在人們發掘音樂的方法,跟過去不一樣,沒有社交媒體,我沒可能在世界各地演出。」他分享經營社交媒體之道:獨特性、原創性、連繫性,「如果你太與眾不同,受眾未必理解你;如果你跟其他人太相似,受眾便會把你們做比較,可能會選別人不選你。」原創內容是王道,「能被比較,就能被取代。」他盡量讓自己的音樂,簡單、和諧、有旋律,「許多人在社交媒體聽音樂,追求易聽,不是要去做分析。」他當然知道,社交媒體有很多出色的創作者,想突圍而出,殊不簡單,「所以你要夠獨特,同時讓受眾產生共鳴,必須好好平衡。」

雖然他不視自己為古典音樂家,但被問到怎樣向年輕人推廣古典音樂,他認為有些作曲家的作品,可能對年輕人較易入口,好像舒伯特、蕭邦、莫札特、柴可夫斯基、孟德爾遜等等,因為較有旋律性,「年輕人要接觸古典音樂,可以從約三至五分鐘的短曲開始,好像鋼琴獨奏曲,或鋼琴與小提琴合奏,那些作品旋律性較強。你不可能一開始就給他們欣賞五十分鐘的交響曲,太艱澀了。」

別讓AI代替自己思考

Tony Ann既鋼琴獨奏,也跟其他音樂人合作,除了The Chainsmokers,他還組了樂團The Swoons,大玩電子搖滾、古典民謠等曲風。如果只能選其一?「肯定是獨奏!」他說,組樂團有人支援,責任較小,因為那是一個團隊、一個整體,「你不是孤軍作戰,你在台上跟其他成員連結起來。」相對之下,一個人在台上,所有觀眾只因他而來,也只對他的表演作出反應,他可以一手操控整個氛圍,「肯定更滿足,更有挑戰性!」

作為新生代創作人,他也使用AI,碰擊意念,尋求啟發,但強調不會讓AI代替自己思考,更不會用來寫歌,好像寫旋律、寫歌詞,「我學了音樂那麼多年,讓AI代我寫歌?那某程度是對自己、對樂迷作弊!」他寄語小孩子還是要好好接受音樂教育,讀樂理、學習彈鋼琴,學上一年又一年,也要盡量吸收不同音樂,反覆實驗,從錯誤中學習,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如果想創作音樂,不應該一開始就用AI,然後發表歌曲。那只是貪圖快捷、簡單、懶惰的做法,沒有對音樂產生熱情,不會長久,未必會有好結果。」

星座說

Tony Ann計畫明年2月出版新專輯《360°》,以星座為主題概念,從今年3月起,約一個月在網上發表一首相應星座的單曲,執筆時,天秤座的〈LIBRA “The Flirtatious”〉剛發表了。他笑說,在加拿大成長的他,以至他的朋友,都對星座十分着迷,但強調不會以星座去批判別人,「如果有人待我好,我才不會理會他是甚麼星座。」

去年,他想找出一個有挑戰性的創作概念,就像柴可夫斯基、韋華特的《四季》、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等等,令專輯更顯凝聚力,於是想到星座,遂做了大量研究,又請教熟悉星座的朋友,然後根據自己對不同星座特質的理解和想像,創作十二首獨一無二的作品,各有不同和聲、旋律、速度、大小調等等,「音樂和星座,都是關於個性、情緒,這是很好的配對。」

十二星座的排列順序,從白羊座開始,到雙魚座結束,然後再次循環,他於今年3月發表這個主題的第一首作品,就是〈ARIES “The Charismatic”〉。1月出生的他,是個水瓶座,「水瓶座之歌」單曲明年釋出,接着《360°》2月推出,大概是他給自己的生日禮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