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濁水漂流》美術總監潘燚森:想盡量呈現真實,就要放低美學

Posted On: 2021-06-11
Category: Culture · Movie
Editor:

《濁水漂流》以露宿者為主題,自然要在街頭拍攝,其中天橋底的一排木屋群,逼真到可以隨時入住,也是一眾街友維繫感情的聚腳點。這次特別找來《濁水漂流》美術及服裝總監潘燚森(Albert),分享對這部電影的美學想法,如何在真實與幻想之間,建構出不刻意的造型及場景。

問:《濁水漂流》的電影美術,有否特別風格及色調要求?

我希望呈現真實,以及故事人物的逼真感。正因為想重現那份真實,整部電影的美術方向卻是由零開始,花了不少功夫來營造出那份真實感,而不是那種預先訂下、很表面的想法,例如必定要出現甚麼顏色,避免出現甚麼顏色等等,統統不是這樣的。

拍攝前,我觀察過不少真實露宿者的環境及空間,了解他們建造的木屋風格。譬如說,露宿者花上很多木板材料作為主調,於是木材就成為場景主題。同時,為了呈現逼真感,很多道具也經過處理,小至毛巾及牙刷,我們亦希望在片中呈現某些道具破爛的感覺。另一例子是紙皮,與其購買紙皮再處理,不如執拾別人拋棄掉的紙皮,正正是重現在資料搜集過程中所得的素材,帶有一種近似紀錄片的風格。

相對很多電影,拍攝前希望定好一些特定的美術方向、美學角度等,我卻不希望那些標奇立異的美麗東西,影響到觀眾只留意場景、服裝造型,卻搶走了電影那種真實感。我絕不希望在這部電影中發生,自己也不喜歡創造一種嘩眾取寵或屬於自己美學符號,而這部電影更加要堅持,將那些表面的美學設計、美學計算及自我,統統放到很低。

問:至於露宿者的服裝及造型,在電影呈現及真實之間,有何取捨?

電影造型方面,大多從不同人物背景個性去設計,包括露宿者至社工,同樣以我認識的真實人士作參考。不只這部電影,其實很多電影造型都是一樣,如要觀眾信任角色,必先造到某種效果,才能令觀眾投入電影世界。尤其這部電影的演員,都是有知名度的演員,甚至明星,觀眾可能對他們本身有些想法,所以我的工作及責任,就是令觀眾去信服。

由於電影中的人物角色背景比較極端,他們生活在社會邊緣,所以將這些已有一定形象的演員,變成電影中那些非一般的人物,很容易變得卡通化了。事實上,露宿者是怎樣的形象的?觀眾對露宿者外型的形容及理解,未必特別準確,我不想美化或醜化他們,只是用上很平實的方法,呈現他們的造型,所以輝哥、老爺、大勝,甚至李麗珍、寶珮如的角色,都與一般香港人的分別不大,換句話說,就是不刻意的造型設計。

問:有沒有一些角色的造型例子?

譬如說,吳鎮宇飾演輝哥。符合經濟環境下,他們一定沒有太多衣服,所以設計了從垃圾站得來的皮褸,它的實際用途是夠暖及襟用,與其他角色又能產生分別,從中建立出輝哥的一種個性。同時,輝哥有很多吸煙畫面,但露宿者根本沒經濟條件去買煙,估計只能在垃圾桶執拾未熄的煙頭。所以,每次美術團隊都要預備先吸了一半或三分一的煙頭,才給他去演繹吸煙鏡頭。種種細節下,要考慮角色生活的背景及經濟能力,所以整部電影偏向真實甚至樸實,比任何電影符號的考慮更多。

問:木屋場景可說是《濁水漂流》的主要場景,亦是參考露宿者的真實情況來設計?

100%真實,不只參考,而是希望重現那個真實的露宿環境。我們本來考慮深水埗通州街搭建,但當局沒有批准我們的申請,結果要改到現在的天橋底,才帶出目前電影中那種超現實的感覺。相對我們考慮的地方,現時那條天橋高得多,第一是超現實,第二是對面有些已入伙的新樓宇。

有些電影可根據實景再加減,有些就是類似廠景再搭建,但今次這個場景本來是不存在,真正由零開始,完全是根據香港曾經出現過的露宿者社群,由通州街走過來慶幸有書籍紀錄過去像油麻地果欄、觀塘碼頭及行人天橋上的露宿者的居住空間,於是重現一個消失了的一個情況。

問:木屋面積細小,電影中卻有幾個場口都在裡面拍攝,如何設計?

很多時候,搭景情況相對自由,就可選擇空間大小,像這部電影卻是另一種,要運用木板牆壁的「活片」,短時間及簡單地移開木牆,可能是整幅,可能某一部分木材結構,只須移走一兩塊木片,就可將鏡頭擺入機位拍攝,否則不存在「活片」的話,空間便會局限,少了些機位拍攝。因此,當我看到劇本時,早已想好大概的拍攝環境,設計木屋時,每一幅牆都預留了位置,短時間方便地移走,甚至天花都可以移走,讓拍攝團隊有更多選擇。

問:最後,製作那個露宿木屋群的難度如何?

第一,這是個戶外露天環境,拍攝時更是2019年;第二,由於沒有圍欄,道具可能被佔據、被破壞或被帶走,最後還是選擇請保安通宵看守,保證不會有人破壞或偷東西。更大難度是,為了要配合演員期及其他原因的「跳拍」,例如我們搭建露宿者木屋群共分9個階段,牽涉木屋規模及結構的變化,最初是很簡陋,後來愈來愈多,於是要仔細準確計算時間,建立另一階段的木屋,前期計劃是非常重要,好好思考時間表,安排需要多少時間,才能變成另一階段。這是製作問題,不是創作問題,但兩者是相輔相承。

最後是,我們希望堅持真實環境木屋群的物料來源及逼真性,所以花了很多心機時間,研究如何拿到這些素材,從他們的角度如何搭建,例如木板不可能買回來,所以我們試過跟隨露宿者去地盤外找工業廢料、將會送到堆填區的物料,例如卡板、廢鐵、荒廢木材等。最終,我們搭建了露宿者的真實場景,現實與電影幾乎是100%吻合,當中絕對是技術上及創作上的難度。

潘燚森參與美術作品包括:《千言萬語》、《天水圍的日與夜》、《天水圍的夜與霧》、《桃姐》、《點五步》、《藍天白雲》、《叔.叔》、《幻愛》等,其中《千言萬語》獲得第36屆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及「最佳造型設計」,《叔.叔》則提名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服裝造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