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澱多年,鄧樹榮終把受其啟發的古印度哲學詩《薄伽梵歌》,轉化成舞台作品,抹上其別樹一幟的劇場美學,找來莊梅岩負責戲劇構作、改編、翻譯,還邀黃智雯、朱栢謙等演出,帶領觀眾進入一趟猶如修行的心靈之旅。
Text·黃子翔 Photo·Oiyan Chan
詩化的哲學
訪問當天,看了《薄伽梵歌》一幕綵排,黃智雯把堅戰被難敵騙過,賭輸了自己、妻子、兄弟,令兩幫堂兄弟的仇恨無法逆轉,終而開戰的故事,抑掦頓挫,娓娓道來;朱栢謙時而彈琴,時而歌唱,時而喊叫,也揹起黃智雯,攀上高處,二人互相依靠、拉扯、支撐;其他演員以舞蹈和形體動作,烘托某些氣氛與情緒。「《摩訶婆羅多》發生的事情,世界一樣發生;《摩訶婆羅多》沒有發生的事情,世界也不會發生。這部史詩,差不多概括了人類所有經驗光譜。莎劇亦然。」鄧樹榮笑說,相信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香港觀眾,都不知道《摩訶婆羅多》、《薄伽梵歌》,古印度的故事也似乎很遙遠,「但許多人學過瑜伽,對瑜伽有認知,大家一定會有連繫。」
《薄伽梵歌》出自古印度兩大著名梵文史詩之一,也是世上最長史詩的《摩訶婆羅多》,通過神明黑天及戰士阿周那的對話,引發一場關乎正法、真理、自由、公義、生死等深刻思辯,也隱喻人類higher mind與lower mind之鬥爭,「《薄伽梵歌》是《摩訶婆羅多》一個很獨特的章節,因為這個章節,阿周那決定打一場仗,掀起了整個史詩的高潮。」鄧樹榮最初接觸這部比《聖經》長十五倍的史詩,是英國著名戲劇和電影導演Peter Brook 1989年發表的電影版,「他把《摩訶婆羅多》搬上舞台,演出全長接近九小時,1985年在法國首演,然後於各地巡演,我1986年才到巴黎讀書,錯過了原初的舞台版本,後來看了其1989年電影版,片長逾三百分鐘,得到很大震撼!」
《薄伽梵歌》對他的影響,是生命的意義,他又形容是「詩化的哲學」,有自成體系的邏輯,提供智慧和行動方向,「也是提醒,你得認清在日常生活中所做事情的目的,還有平衡後果和結果,但又不要執着後果。」讀了原著後,他覺得博大精深,不諱言當時是有衝動創作具象作品,但想到難以實踐,便暫且把念頭擱下來,「文字很精采,但搬上舞台不容易。」
世人所缺乏的智慧
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鄧樹榮到印度學瑜伽,他不經意的、潛移默化的進入《薄伽梵歌》世界,給他思考與智慧,去應付一般劇場創作和藝術創作,特別是簡約、前語言表達等等。至於欲把《薄伽梵歌》搬上舞台的關鍵時刻,是2019年,他上了喜瑪拉雅山基地營,此情此景,感受強烈,也叫他聯想《摩訶婆羅多》不少關於上山的內容。後來香港出現社會事件,他下定決心把《薄伽梵歌》做出來,「箇中智慧,是世人所缺乏的,譬如《薄伽梵歌》主導概念『正法』,還有『三性』等等,就很值得深思。」
整個創作橫跨多年,他去年也根據Peter Brook版本,舉辦網上讀劇放映《摩訶婆羅多第一部:骰子戲》,然而以《薄伽梵歌》為軸心,發展成現在這種表演形式,是從今年3月的工作坊開始逐漸成形,「事實上,今天重做《摩訶婆羅多》這個史詩,呈現故事,對我意義不大,但《薄伽梵歌》這一段就有意思了,與今天更相關。」他又指出,無論Peter Brook版本,以至舞蹈等其他改編創作,抑或印度各種形形色色的民間表演藝術,都難以呈現《薄伽梵歌》,因為原著盡是一些哲理性對話,很難戲劇化,他不想就這樣把故事做出來,也不打算找人分別扮演黑天和阿周那,「我只是抽取當中的精神、提問,轉化成一些形象,包括聲音、畫面,既有當代感,也有儀式性,相信觀眾會有感受。」
化身敘述者
黃智雯和朱栢謙雙雙化身敘述者,把《薄伽梵歌》十八篇,還有《摩訶婆羅多》一些梗概,以講故事的方法,撮要起來,「引領觀眾進入《薄伽梵歌》的世界。」原來鄧樹榮跟二人各有淵源,黃智雯在香港演藝學院求學時,曾是他的學生,也於他的2021年劇作《超自然之戀》,演出美女機械人一角,叫人眼前一亮,「她是一個特別的演員,你給甚麼指令,她都願意去做,甚至超乎你的要求。」至於朱栢謙,原來是他二十多年前的健身教練!二人也於逾十年前中英劇團《完不了的最後一課》,在舞台上首度合作。
他們都因這次演出,初次接觸《薄伽梵歌》。黃智雯讀了文本後,竟有這麼遠那麼近的感受,覺得跟日常生活連繫,「現在我常常會想,我做一些事情,合乎『正法』嗎?我在生活中有了許多思考、自我對話,也因而肯定了一些價值觀。」該劇似乎沒有正式故事,或起承轉合的劇情,她也沒有一個既定角色,笑說這次演出,完全是自己沒有接觸過的範疇,但因為有了兩年前的合作經驗,她十分信任導演,「老師給我們一些任務、挑戰,讓我們不斷思考、突破。」
曾研究佛學的朱栢謙,發現彼此有頗多相似之處,除了《薄伽梵歌》原著,朱栢謙甚至開始接觸古印度經典,都是他感興趣的東西。他指出,把文字立體化,成為演出,以行動排練,「就像實踐那些哲學觀。」他笑說,跟鄧樹榮排戲,就像苦行,衝破障礙,「他要我們綻放!」但他就是享受其中,「彷彿尋回青春,身體和思想重新活躍起來。」他不諱言這次跟之前大部分演出都不一樣,很喜歡這種融合抽象與具象的呈現方式,「大家一起冒險。」他又提到一個有趣比喻:「我們每天都會照鏡,自我調整,成為更好形象的自己。我覺得這個演出,就是一塊鏡,觀眾的經歷,就是一次照鏡的過程,而且沒有絕對時空,可以伸延無限。」
人即宇宙
由鄧樹榮戲劇工作室主辦及製作的《薄伽梵歌》,直抵心靈深處,甚至扣連宇宙和人類的關聯,「人從宇宙來,在某種意義上,人等於宇宙。」他銳意融化劇場界限,創作這部最個人化、最宇宙性的作品,以人類想打破物理限制為起點,包括思想,「人想衝破思想束縛。」從而引發許多實驗、狀態、素材建立,於是該劇既有寫實呈現,也有抽象呈現;既有語言表達,也有動作表達;有些依靠聲響、音樂,也有無言的表達與感受,甚至行為藝術。
《薄伽梵歌》或許不是大家常在舞台上看到的作品,更像是一場豐盛分享,盛載一些高層次的對話,就像open forum或platform,提供一些處境,讓觀眾走進去,「《薄伽梵歌》是一個豐富的作品,我們製造一些視聽的形象,不同人看後,各自連繫生命中某些經歷。」鄧樹榮希望觀眾能夠摘下自己的「社會面具」,「去感受愛、諒解、容忍、關懷、包容。」他相信該劇對香港觀眾會有更大感受,連接過去幾年潛藏下來的心路歷程,「當中不少哲思和宇宙性含意,印證到今天香港整體情況,特殊性就更突顯了,許多東西,可堪回味。」
《薄伽梵歌》
日期:6月16至25日
地點: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自由空間大盒
網頁:www.westkowloon.hk/tc/event/bhagavad-gita
Facebook:tangshuwingthea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