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身處數碼時代,閱讀的方式漸見數位化,愈來愈多人傾向透過電子閱讀器,瀏覽世界各地的資訊,但對於鍾情雜誌文化的讀者來說,一書在手的閱讀樂趣始終難以取代,尤其喜歡研探影像及排版設計的話,實體的存在更加重 · · ·
歐陽乃沾,香港著名畫家,今年91歲,畫了大半生,舉辦過多個個人及聯合畫展,出版過數本畫冊,2008年獲政府頒授榮譽勳章表揚藝術成就;但他卻未有以「藝術家」自居,自言這些年來畫畫都是一種生活手段。說來語 · · ·
「手袋」不僅可用以載物,它亦別具時尚美學,也可映襯讀出用者的品味情感,怎樣投資手袋更是一門專業學問。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英國V&A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 · · ·
不少遊客到日本旅遊,都會貪得意(或貪便宜)住進膠囊酒店,其實所謂「膠囊」不單是一種便宜的短期住宿方式,早於70年代,座落於銀座的中銀膠囊塔(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就以膠囊形式提供長期住宿。這幢由建築 · · ·
日本著名文具品牌KOKUYO,旗下的產品早已融入日本以至亞洲多國學生及成人的日常生活,為了鼓勵更多設計師在文具設計上發揮創造力,KOKUYO自2002起推出KOKUYO Design Award,每年 · · ·
眼看世界的崩壞,往往言語無力,於是藝術家們選擇以作品說話,表達對世事的觀察及感想。像里斯本藝術家 Arturo Bordalo,對於消費主義極盛、環保意識提高的當下,怎樣導致不可回收垃圾的產生,滿是疑 · · ·
流行文化的影響力無遠弗屆。但你可想過,再流行的影視產物都有退潮一天?捷克藝術家 Filip Hodas以電繪系列「Pop Culture Dystopia」,將時間軸定位於「人類消逝後的遙遠未來」,以 · · ·
在人類生活已全盤數碼化的時代,加上纏繞不斷的疫情,經營實體刊物變得更加艱難。不過在如此趨勢之下,依然有品牌用心製作實體刊物,而且內容豐富、製作精美,還是免費派發,誠意可嘉。拿起手上這本UNIQLO推出 · · ·
在一個城市裡, 鐵路 站也許是每天人流最多的位置之一。上班、下班、接洽生意、和挈愛聚首,鐵路站就成了種種的中轉站,而如果鐵路站經過用心設計,而並非毫無溫度而一式一樣的建築物,也許會令乘客的生活有點不一 · · ·
從躁動不安到冷靜共存,是疫情爆發至今逾兩年,全人類共同經歷的一課,當中世界各地飽受衝擊的文化藝術從業員,亦從連番停擺及延期的考驗中,逐漸摸索出策展與溝通新模式。三年一度、邁入第五屆的「日本2022瀨戶 · · ·
作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一員,太陽能已經出現多年,不過總是未能進入普羅大眾的生活。在大家的心目中,太陽能板都是硬繃繃的黑色方塊,沒有吸引人放進家裡的魅力,實用與否已是後話。荷蘭女設計師Marjan van · · ·
Glenmorangie(格蘭傑)的魅力,在於無窮想像帶來的驚喜。多年來酒廠抱著從一而終的態度,以換桶陳釀的科學手法﹑私有的水源淨地及優雅高企的蒸餾器,締造出蘊含濃郁花香的單一麥芽威士忌「格蘭傑18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