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作為大型展覽臨時建築的Pavilion型式建築,不一定只有臨時建築的用途,像是加拿大這座去年落成的The Harrison McCain Pavilion ,面積有足足836平方米,是一個原有畫廊 · · ·
莫奈(Claude Monet)首次公開展出其著名作品的《印象-日出》(Impression, soleil levant)時,被傳統派 專家揶揄他的作品是不學無術的草稿,甚至以其作「印象」一詞來諷刺 · · ·
眾多藝術愛好者對於台灣的藝術圈的認識可能只侷限於台北以及台北當代藝術展。其實,四年前屏東意境開始舉辦「落山風藝術季」,作為全台灣唯一以風之名成就的藝術盛典。而2022年的主題則是「未來.風動」,指出一 · · ·
作為最懂得與眾同樂的沉浸式藝術體驗代表,日本設計團隊teamLab的足跡,近年已由日本走進全世界。回到日本本土,雖然位於台場的teamLab Borderless因為台場重建計劃已閉館,令人惋惜,不過 · · ·
若想畫出技藝高超的畫作,或許可以透過時間來訓練,但若要畫出如孩童般真摯的畫意,卻非常考驗創作者的心思是否純粹。在香港,有一位大隱隱於市、年屆八旬的素人畫家「花婆婆」,多年來憑個人對自然的喜愛,自學地繪 · · ·
好好的一個男人,如何變成一個阿叔?林海峰(Jan)兩年前填了〈UNCLE〉 去回應這個問題,偏好棍波車、買自願醫保、前額發光、開始提防三高……只要中了一半條件,已合乎資格加入中 · · ·
如果香港是一幅水墨畫,那會是怎麼樣的?現居三藩市及上海的鄭重賓,沒有言明,卻藉着為今年慶祝六十周年的香港藝術館,所創作的場域特定裝置作品回應,還給這片疊置人工與自然的異度風景,加上萬年期限,名之《萬年 · · ·
同一種事物,放諸不同文化語景之下,往往會衍生不同的意義。旅英華人藝術家 Jacky Tsai(蔡贇驊)向來鍾情探索跨文化或領域的題材,反轉人們對許多事物的既定印象,譬如「骷髏」就是他鑽研十餘年的視覺符 · · ·
日本建築師可說是建築界最高榮譽獎項普立茲克奬的亞洲得主常客,最近一位獲獎日本建築師磯崎新於2019年得到這個榮譽,三年後的2022年12月離世,遺下世界各地超過100件經典作品,供後人靜靜懷念。 磯崎 · · ·
911事件已過了二十多年,世界貿易中心的重建計劃依舊在進行中,最近在這個區域,就新增了一座由西班牙建築師Santiago Calatrava設計的教堂St Nicholas Greek Orthodo · · ·
聖誕佳節前後,各大商場有不少巨型冬日裝置,利園區聯乘知名澳洲燈光藝術團隊Amigo & Amigo打造亞洲首個「Gnomes Orchestra」聲光遊樂園聖誕主題裝置,邀請小精靈樂團越洋作嚮 · · ·
有云「天將降大任於是人」,歷史上無數偉人於風光背後,因本領高、責任大,追逐理想時常會承受格外的磨礪和非議,有些苦楚又不僅來自職場、家庭或人際,更源於連場內心交戰。 香港話劇團「新戲匠」系列《夜鶯玫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