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陳曦成 談香港的書籍設計

Posted On: 2020-04-09
Category: +852 · Art · Design
Editor:

一本書,是否好看,很多人以內文質素決定高低。但其實書本背後如何設計,可以為書籍昇華,亦可以毀掉一本書。「曦成製本」創辦人、書籍設計師陳曦成畢業於理工大學視覺傳達系,後來考獲獎學金到英國留學深造書籍設計,他認為香港書籍設計師的質素不壞,只是客戶及作者是否識貨而已。

我在英國回港後,加入三聯擔任全職書籍設計師。工作了大約三年後,才自己獨立出來做freelance,大概一至兩年後才真正成立自己工作室。

問:在你看來,香港書籍設計市場如何?

香港大部分書籍設計師都是in-house,但在graphic design studio專注做書籍設計的,真的不多,同時,香港可能只有幾間。以我為例,七、八成工作是書籍設計,其餘兩、三成卻做其他設計、展覽等。可能大家覺得出版社in-house設計師的質素不夠好,不夠高,但實質上他們的工作性質是一個書籍設計師,亦會排版、封面設計、書籍設計,他們就是專注做書籍設計的人。只不過,大家覺得「書籍設計師」設計出來的質素都會高一些,但我覺得只是印象有落差而已。

問:你成為書籍設計師的經歷,又是怎樣?

起初我讀理工大學,很快已經想成為書籍設計師。那時候我讀Visual Communication,中文名是「視覺傳達設計」,即是有關視覺的設計,甚麼都要讀,包括攝影、字體設計、插畫、書籍、出版、網站、3D、動畫、品牌、廣告等,就算是皮毛都要接觸到,希望磨到你周身刀,但最終是否「張張利」就要看自己了。直到Final Year Project時要考慮哪一方面最有興趣時,我就發現三年裡面最喜歡書籍設計,就知道自己想走這一條路了。

問:為何之後到外國深造?

那時候讀Poly,書籍設計、出版設計、編輯設計大概只有3科最多佔9個學分,不計畢業論文(final year project),總體來說不是很多,當我喜歡這一科目,我會覺得PolyU提供的完全不夠,還未裝備好自己成為一位不錯的書籍設計師,這只是個開始。畢業後,當時香港沒有可以專注深造書籍設計的地方,加上考到一個可到英國深造書籍藝術的獎學金,於是繼續讀書,到外地嘗試新事物,了解外面的設計、藝術是如何的一回事。

問:外國的設計,又是否特別好?

當時很年輕,真的覺得要出外看看世界,否則可能只是井底之蛙。以前經常會羨慕外國,覺得英國、日本、北歐等好一點。實際上,單看書籍設計,外國其實都是case by case,各地都有好及不好的設計。例如,我經常會專注在portfolio book、藝術書、設計書、作品集等等,你會發現亞洲出品其實不錯,很多設計作品集都賣得很厲害,不差過外國的設計,甚至好過好多外國設計,版權亦會賣給很多日本、歐洲等地。所以到外地開過眼界後,就不會覺得香港的書籍設計差得很遠。

回港後,我參加新地第二屆年輕作家比賽《英倫書藝之旅》,講述我在英國讀book art的過程,認識到三聯副總編輯,後來她說公司有書籍設計師的空缺,我便回港從事書籍設計至今。

問:其後為何辭職,開設「曦成製本」?

入職幾年後,與一般打工仔一樣,覺得時間差不多,工作上沒甚麼可突破,就辭職出來做。離職時沒有想過開公司,但坊間找不到更好的職位空缺,便自立門戶,沒有甚麼鴻圖大志想大展拳腳。剛開始那段時間,沒有熟客、沒人知道我已另開爐灶,當然比較艱難,但慢慢儲到知名度、作品及客人,加上自己也有主動找客,以及得到「設計創業培育計劃」的協助下,所以不算很艱難。

問:通常找你的客人都是怎樣的?

大概可分成兩大部分,一是出版社(三聯或其他都有),時間較快、錢較少,書本會在市場發售,能夠接觸到讀者,會收到讀者回應;第二是其他機構,包括本土文化機構、大學、獨立藝術家、收藏家、建築公司年度書籍、展覽等等,這類型的書是非賣品,設計及成本大很多,時間就不定,但發揮空間就要視乎主題,可能不及出版社的作者花心機所寫的內容,視乎它是否只是傳遞訊息,如果遇到有趣的客人,兩者很有發揮空間的。當然,工作與金錢的平衡亦很重要,兩者不可或缺。

設計離不開書本內容核心,否則就沒有支撐,但有些書本內容麻麻,不值得扭盡六壬。

問:從你看來,書籍設計與內容的關係是如何?

書籍始終都是商業設計,我認為文本是一文之本,作者寫的文字是最為核心及靈魂,設計師先要讀通讀透其內容,將它的想法成為設計意念,然後實體化、視覺化地發揮創意。設計是不能離開書本的內容核心,否則就沒有整件事的支撐,不夠合理。如果只看書名、幾句簡介就做封面及內頁設計,我覺得整件事不通透,掌握不到核心。有趣是,有些書本內容根本麻麻,真的不值得扭盡六壬呢。

問:香港的書籍設計及創作意念,會否因成本而大幅阻礙?

當然,很多時候都是製作成本的考慮。有時我們想用的紙質,可能因為成本用不到,但基於環保考量,切紙要用盡,不想有太多浪費,所以「橫度書」是很難賣出,放在書格亦會突出來,屬於功能上的考量。但書度都要看總類,如果是攝影集、藝術書、設計書等,就可能踩界一點,目標群組不同,可接受到價錢的考慮亦不同。如果是一本小說,目標群組是中學生、年輕人,他們的負擔能力及價錢較低,相對可做的設計效果便會少一些,只能在有限的資源內發揮。

另一方面,好的設計與成本有否大的關係呢,我覺得有少許關係,但可以用創意來彌補。譬如說,台灣有個設計組合叫「霧室」,主要做封面設計,他們的作品不用很大的印刷成本,卻用很多實驗手法去做設計,可能會焗一個曲奇餅,然後用曲奇餅的形狀去影一張相,最後用來做封面設計;另一本書關於上帝的心理學(《顛覆思想的心理大師 耶穌超凡的智慧》),他們用了一本很古舊的《聖經》,打開書本的每一頁,切割出不規劃的形狀,看似凹下去的樣子,形容深入耶穌的腦內的思維。封面是平面,但整件事很立體,所以創意、手法、意念才是最緊要。有創意的話,印刷成本不用使用太多,都可以做到好設計。

設計只有愈來愈做好,才能留得住讀者,所以潮流是一直推動重視設計的發展,而不是愈推愈衰。

問:香港大小書店相繼結業,與書籍設計有否關係?

我對Page One、大眾書局相繼結業,又未至於太悲觀。世界都很殘酷、顧客很「奄尖」,如果經營者做得不夠好,或者不夠吸引的話,其實是很難吸引讀者到指定一間書店買書。書店本身要轉型,加上競爭對手很多,例如網上訂購書的渠道超多,例如Book Depository、Amazon、博客來,甚或內地網站等,所以我覺得經營者自己真的要轉型。

所以,我覺得設計要做得愈來愈好。如果說成本而言,這個很視乎不同出版社或作家的負擔能力,但設計起碼一直要提升,因為現在的讀者都懂得看設計的,不要以為讀者不懂看設計。假設兩本書在此,作者名氣及內容差不多,一個好的設計會有差別,讀者是會懂得分辨的。

問:近年書籍設計的潮流如何?

這幾年來,香港、台灣甚至亞洲的書籍設計,未知是否被台灣帶著風向,相對以相片、插畫或其他方式,多以字體設計作為主視覺。同時,亞洲這幾年都比較著重字體設計,但都要看看到底是甚麼書,視乎書的內容,才決定究竟內容是適合圖片、字體、插畫等等。我不想因為潮流興甚麼,就只是朝著那個方向著手。

只可惜客戶的眼光,真的不知道可以如何訓練。當內地、台灣都已經做得不錯時,如果香港仍然停留在某一個狀態的話,是追不上時代。當你看到仍然是那條飛龍等等的設計,真的不知如何是好了。

問:總括來說,香港書籍甚至整體設計經常為人詬病,原因何在?

我覺得整體上,要教育客戶,其中政府是一大客戶。如果看看台灣,近一兩年來雙十節的logo及動畫,真的會發現做得很好,更是想像不到的。只要將近年的logo與以往的比較,就會看到從揀選人材、設計質素的眼界,是完全不一樣。我深信以往都是有人才,但客戶的眼界、自身素養、美感,是人的問題。其實,我覺得香港都有很多人才,設計質素是有的,但客戶懂不懂得揀選適合的設計師,又或者在設計中揀選一個最好來使用,這幾步都會導致最後的結果很不一樣。

不談政治,內地十一國慶的設計,能否做到台灣雙十節的那種設計呢?如果每每都是要看到天安門上的那堆花朵、那些logo的話……我經常覺得,如果政府帶頭做了某一樣東西,下面的風向是會跟隨的。如果大客戶有好的眼光,其他人是會跟隨,例如近年台灣金馬獎做得好,金曲獎會跟隨,然後金鐘獎亦會跟隨,原本金鐘獎是最「娘」的,但最後都算成功轉型。

問:你覺得政府在設計方面還有甚麼貢獻?

政府的資源,不如多投放在設計產業。我是香港設計中心「設計創業培育計劃」的設計師之一,這個計劃很好,2017至2018年參與計劃,他們會提供工作室,第一年免租,第二年亦只是很廉價的租金,對於創業的設計師來說,無論租地方、買電腦、傢俬等硬件,又或是翻譯、攝影、請intern等軟件,開支全部可以報銷,定期亦有專人給予意見,對剛起步的設計師有很大的鼓勵,因此我會推薦此計劃予想創業的新設計師。

「設計創業培育計劃」小檔案

「設計創業培育計劃」由香港設計中心管理,旨在為各新晉設計企業在創業初期,提供硬件及軟件的支援。由2006年起,本計劃已培育多間不同領域的新晉設計公司。在為期兩年的培育期內,培育公司可獲多種支援服務,包括辦公室租金寬免、津貼資助、業務發展支援,及與工商界、教育界、天使投資者、專業團體和生意伙伴等拓展業務網絡的機會,以協助他們應付創業初期及關鍵時期所遇到的挑戰。香港設計中心於 2012 年起開始管理本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