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因國際社會不穩,不論在歐美或者亞洲,人們均開始懷緬黃金時代和當年的盛世。藝術從來都是探究一個世代的感想的借鏡,而於韓國當代藝術中這更是藝術家們的創作軸心。畫廊 Choi&Lager 於其德國科隆的空間在七月的聯展 <Moment to Monument> 展出了三位南韓藝術家的多媒體作品,敘寫關於南韓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歷史的集體和個人論述。
漂浮在酒杯上的重金屬雕塑
走進畫廊,觀者會先看到李太秀 (이태수 – Taesoo Lee) 的雕塑和攝影作品。作品《H-beam composition》型態弔詭,重金屬梁的雕塑就這樣被幾隻脆弱的酒杯支撐著。近看才發現,原來李氏的作品都是由聚苯乙烯製成重量僅一公斤多。透過物料方面擁有強烈對比的作品,李氏批判社會對膚淺片面的痴迷。觀者凝視著一個貌似很重但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沒重量的的物體,重新審視自己如何優化生活中的價值觀:我們到底遺忘了真正的任性和自主,還是被片面的人為進展分散注意?透過運用工業材料作作品主要媒介,李氏認為,就算生活在一個擁有高端技術和繁榮舒適的國家中,他只感到人性的缺乏。
游離紅藍、滲透鄉愁的幻燈片
走到畫廊另一方則會見到朴慶根 (박경근 – Kelvin Kyung Kun Park) 的錄像作品《A Dream of Iron》,講述六十年代韓戰後的重大經濟變化。朴氏挪用「鐵」作韓國加速發展造船業和鋼鐵業,以務求加快現代化所帶來的「經濟繁榮」的象徵。錄像出現了幾個組成部分 — 猶如在夢境般的鯨魚沐浴在謐靜的藍色海洋的場面卻與工業工作所見的熾熱火花和火焰並列。這一剛一柔,一紅一藍的組合讓觀者不自覺聯想韓國國旗。再加上記錄了無產階級運動和隨後的政治暴行的六十年代寫實錄像,朴氏的作品滲透著對國家因為社會崇尚現代化的集體幻想而犧牲了民族的崇高情操的的悲痛。
超寫實畫風,喚起時間洗禮
最後,走上畫廊二樓,觀者可以欣賞鄭在祜 (정재호 – Jaeho Jung) 超現實風格的畫作,主體均是一些殘舊建築物,記敘了韓國現代化和矛盾的懷舊之情。原畫裡的陳舊工業時代建築反映韓國刻意忽視和否認國家動盪的過去,提醒觀者經歷時間洗禮的混凝土牆後都封存了曾經的人和事。繪畫也是重新記起被遺忘的一點一滴的方式,一種回憶和復燃過去的一種方法。
可以說,<Moment to Monument> 以三位韓國當代藝術家的雕塑、攝影、錄像和繪畫等多媒體作品帶領觀者觀看一場關於韓國戰後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幻燈片。再者,畫廊位於科隆,這個德國城市在二戰期間飽受歷史創傷;在這文化歷史脈絡的映襯下,展覽亦悄悄地交織了韓國和德國戰後歷史,一東一西的文化互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