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我來到日本新潟縣津南町一個寧靜村子,於香港部屋,以及從舊校改建的越後妻有上鄉劇場館之間,徘徊漫步,聽風的歌,聞海浪聲,看山之音。
今年「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本地藝團「敲擊襄」(Toolbox Percussion),在香港部屋和越後妻有上鄉劇場館,與多位聲音藝術家、作曲家、策展人,展開跨界合作,帶來聲音藝術展覽《襄.聽:山之音》,還有演出、soundwalk等多項節目,於室內室外,抹上充滿夢幻、遊樂色彩的聲藝幻景。我隨團赴日,每天乘車從酒店往返展演場地,在烈日艷陽下,既踏上一趟接通視覺藝術和表演藝術、港日兩地、音樂創作與大自然聲音的交響旅程,也給田野山澗包容擁抱,得到一次難得的心靈修行,聽着風吹雨落、蟲鳴鳥叫,從布置到開幕,從展覽到演出,見證《襄.聽:山之音》的誕生。
文、圖:黃子翔
客廳一般夢幻部屋
「大家可能習慣安坐於傳統音樂廳賞樂,但當身處其他環境聽音樂,或會受到別的經驗影響,相互作用,創造新的經驗。」展覽顧問郭瑛,就像主人家一般,邀我參觀香港部屋,一幕幕宛如家居布置、由日常物品組成聲音藝術裝置的展覽情景,映進眼簾。
「香港部屋就像一個客廳,我們在外帶回來的東西,就放在廳子前方。」一個連接iPod的耳機,靜靜待在長凳前茶几上,那是敲擊襄藝術總監邵俊傑的《薩蒂迴聲》,一個結合錄音、相片、場域特定聲音漫步的裝置,「為了籌備展覽與演出,邵俊傑來過當地多次,實地考察,最叫他印象深刻,是周遭大自然聲境——彷彿全世界只剩下風聲、雨聲、河流聲,對城市人來說,是奇妙體驗。」於是他錄下這些聲音,又拍攝各處景物,統統存進iPod裏,讓觀眾甫推開部屋大門,便能重新經歷其有趣見聞和聆聽體驗。
既然這次香港部屋像個客廳,呼朋喚友,一場來到,怎能沒了電子遊戲,還有麻雀耍樂!曲淵澈的多媒體裝置《無法訪問之路》——電視機、貓耳耳機、透明吹氣塑膠椅子、地毯,置於部屋中央當眼位置,在現場頗受歡迎,不少觀眾都來試玩。該作以電子遊戲的形式,重塑敲擊襄去年8月於太古坊ArtisTree舉辦的聲音展覽《襄音操場》,那個從遊樂場設施和公共空間發展出來的獨特情景;林丰作曲的《圈》演出錄影片段,也收錄其中。
郭瑛續說:「《襄音操場》比敲擊襄過往展覽、演出,更具參與性,觀眾參與其中,發出任何聲音,都成為作品一部分,加上林丰創作的聲境作品,均被曲淵澈收集下來,於虛擬世界裏重新響起。」觀眾猶如穿越時空,模糊現實虛擬。原來香港部屋玻璃門窗貼上的變色紙,就是從《無法訪問之路》的概念延伸而成,隨時間變化,光線射進來的色彩,也幻變不定,令香港部屋帶來迷幻、夢幻效果。
「客廳」後方,是《圈》場域特定聲音裝置,既是香港家居常見的麻雀枱凳,也是林丰作曲的《圈》演出情景,牆上掛着樂譜和麻雀次序鋪排,通曉樂理者,能看出箇中端倪。《圈》是敲擊襄頗具標誌性的樂曲,早於2016年在香港演藝學院首演,當時我也是座上客,見證樂曲以至藝團,從香港走到日本。是次於展覽開幕期間,再次欣賞敲擊襄四位樂手在人群中演出《圈》,跟現場觀眾一起既看且聽他們以麻雀碰擊聲音與韻律,竟有旁觀別人打牌的感覺,此情此景,與在音樂廳賞樂的體會,當然截然不同。
推開部屋後門往外走,看到三個風鈴掛在室外,那是邵俊傑的《乘風航》,他把舊的顫音琴及木琴的鋼片木塊拆下來,製成風鈴,隨風飄擺,發出清脆悅耳聲響。無形的風,彷彿被聲音捕獲,該作也是香港部屋四件作品中,最能跟自然直接連繫、互動、呼應。
跟觀眾玩遊戲
敲擊襄早前於藝術推廣辦事處的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2021-2023——香港部屋」公開徵集中,脫穎而出,銳意把近年的「A Double Listen」系列深化,從2019年的三藩市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2021年的H Queen’s、2022年的太古坊ArtisTree等相關展覽及演出,發展出來,一路修訂、續寫,可說一步一腳印。作為一個表演藝術團體,涉足視覺藝術主導的展覽計畫,當然富挑戰性,於是他們一開始就有做裝置展演的想法。而《襄.聽:山之音》不少細節布局,是他們過往演出內容,以另一形式重新展示,就像跟一直追隨敲擊襄的樂迷玩遊戲。
「這次展覽的關鍵詞,是『double listen』。」郭瑛接着帶我走進越後妻有上鄉劇場館的「校長室」,該處化身另一展覽空間《貯藏庫練習曲》,室內布局頗具氣派,校長室原有的書刊、辭典、校刊,整齊排列,牆上也掛着不同年代的學生合照,但若仔細察看,就會發現敲擊襄在其中展示的不同物件,好像邵俊傑、郭瑛、林丰、曲淵澈的四人合照,便沒有違和感的融進其中——他們跟團隊參與了香港部屋,彷彿也成了這裏的「畢業生」。
此外,John Cage三首作品的樂譜,包括最有代表性的《4’33″》,也給放進書櫃裏,「當音樂靜止,大家就會重新察覺周遭聲音。」她表示,John Cage的音樂強調「silence」、「ambient sound」,而敲擊襄的「音樂就在日常生活」精神,就跟其同出一轍,事實上敲擊襄也有演出過John Cage的作品,因而成了展示物。
郭瑛提到,邵俊傑曾告訴她,不少委約作品,只演一次,再奏機會不大。既然單次聆聽,未必完全洞悉作品全貌,展覽或能重新盛載那些散落了、遺忘了的各種片段,讓表演藝術走出劇場,進入展覽空間,通過不同媒介與形式,重新被經驗,再次聆聽,「校長室展示了這所學校過往的重要憶記,敲擊襄也在這裏帶來了他們的重要時刻。」好像桌上擺放了他們重要演出相關物件,包括《襄音操場》模型等等,也播放過往演出錄像。
郭瑛謙稱自己不是一個sound background的人,自己的聲音藝術經驗,是在不同合作中學習得來,「我不覺得自己就在策展,更像一個顧問,提供視覺經驗,以物件說故事,讓展覽中出現或缺席的東西,都有意思。」
如臨禪意竹林
聽過郭瑛的分享後,我還在越後妻有上鄉劇場館,參與了開幕活動之一《大地之歌演奏會》,欣賞敲擊襄即席演繹四首與大自然相關的樂曲。由來自芝加哥的第三海岸打擊樂團成員大衛.斯基德莫爾創作的《殆燼》,以及香港作曲家葉浩堃受卡夫卡短篇小說啟發的《建築城市》,雙雙呼喊出在現代社會急速發展下,對失去了大地、自然的激昂憤慨,《建築城市》還有舞者盤彥燊演出,他以不同姿態動作,發出掙扎與惆悵的詠歎。
美籍日裔作曲家上野健的《嵐山》,以竹子作為樂器,四位敲擊樂手敲出此起彼落、流動不息的旋律節奏,叫聽眾如臨禪意竹林,聽風的歌,同時喚起對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等環境議題的關注;邁克爾.比札羅作曲,以西米、碗等等作為樂器的《米墜》,模擬淅瀝雨聲,跟《嵐山》一樣,打破大眾對樂器的想像,此曲還邀得當地居民參與,他們跟樂手一起坐下來,以不同物件擊出聲響節奏,並注進村民獨有的淳樸之情,以及對大自然的敬意。
以山田、水雨為伴,《襄.聽:山之音》給我一次難忘的賞藝體驗,在世外聲境裏,不知日月。
敲擊襄《襄.聽:山之音》
日期:7月29日至11月5日(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地點:香港部屋/日本新潟縣中魚沼郡津南町大字上鄉宮野原29-4(香港ハウス)
開放時間:10:00am至5:00pm(7月至9月); 10:00am至4:00pm(10月至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