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崑曲瑰寶足本呈現 《牡丹亭》導演郭小男:不是一場風花雪月

Posted On: 2024-01-31
Category: Art
Editor: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如果總是碎片化,人們永遠不知道湯顯祖到底想講甚麼。」內地著名導演郭小男,再次為上海崑劇團執導被尊為崑曲藝術巔峰之作《牡丹亭》,今趟還向難度挑戰,首次創排全本五十五齣《牡丹亭》,三部大戲,逾一百件戲服,數不清的身段與唱詞,也執導話劇、歌劇、音樂劇的郭小男,坦言最難導的還是《牡丹亭》,「因為體量大、內容豐富,其他戲種,沒有湯顯祖這種著作。」能在導演生涯碰到《牡丹亭》,當然感到榮幸,他笑了笑,「因為『內功』會增加!」

TEXT | 黃子翔 
PHOTO | 香港藝術節

湯顯祖的大夢

2022年11月,上海崑劇團全本五十五齣《牡丹亭》於上海首演,口碑載道,隨後在多個城市巡演,將於3月來港演出,為第五十二屆《香港藝術節》節目之一,其時春暖花開,「我相信香港觀眾會很激動,因為是第一次看到湯顯祖這部偉大的文學著作,完完整整在香港舞台上展示。」

筆者去年於北京的國家大劇院欣賞演出,一連三晚看畢上、中、下三本,現場所見均座無虛席,也不乏看劇時情不自禁手舞足蹈、對曲詞琅琅上口的觀眾,他們也對國家一級演員、閨門旦羅晨雪(飾演杜麗娘),還有新科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得主、女小生胡維露(飾演柳夢梅)等演員的精采表現,擊節稱賞,此劇的確激起新舊觀眾的情感共鳴和嚮往。「我聽到的觀眾反應,都是正面的,他們都喜歡演出。」郭小男充滿信心。

創作於1598年的《牡丹亭》,是明代著名劇作家、被譽為「中國莎士比亞」的湯顯祖得意之作,於其「臨川四夢」(另外「三夢」為《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最享譽盛名,宣揚「至情」,文辭典雅,語言秀麗,四百多年來,叫無數戲迷曲迷一往情深,大夢何需醒,一直演出、改編不斷,千回百轉,真箇是姹紫嫣紅開遍,也幾乎成了崑劇的代名詞,體現崑劇的精緻典雅,以及中國戲曲文化之美,每個崑班非演不可,也是每位閨門旦與小生必學劇目之一。然而,因為體量巨大、唱做繁複等各種問題,一般難以全本演出。

藝高人膽大

郭小男第一次看《牡丹亭》,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時看的都是折子戲,好像《遊園驚夢》、《春香鬧學》、《尋夢》等等,沒有對這齣經典留下整體印象,他苦笑道:「只通過一些片段、碎片,去理解《牡丹亭》,原來當時所知道的都是錯的。」直到九十年代,他讀到《牡丹亭》原著文學作品,為查考文字以至當中的引經據典,花了很多工夫,「作為導演專業的學生,這些作品都要讀,但當時沒有甚麼具體的舞台印象,也沒想過要做創作。」

1999年,上海崑劇團邀他執導三十五齣《牡丹亭》,這是他第一次導演《牡丹亭》,才真正接觸這個作品,「當時已經很轟動了,因為坊間多是折子戲演出,三十五齣連着來演,在那個時代的影響力已經很大。」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上海崑劇團下定決心,一口氣演出五十五齣《牡丹亭》,足本展示,藝高人膽大,難度當然更高,「你必須深入了解湯顯祖的文學思想,跟之前的創作,有很大的提升和改變。」

執導全本《牡丹亭》,是一直以來的心願嗎?「作為職業導演,能把全本《牡丹亭》做出來,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但相對而言也很考工夫,要把全部作品準確無誤的解讀,找出當中最關注和最要表達的核心價值,如果搞不通,就只能做出一般水平的演出。」

不是《人鬼情未了》

《牡丹亭》全劇圍繞一個「情」字,強調人的情感,因為一往情深,即超越理性,甚至生死。故事講述大家閨秀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由夢結緣,譜寫生死之戀,全劇抹出浪漫主義色彩,情節奇幻,好像夢中相愛、慕色而死、陰間冥判、人鬼同居、掘墓還魂,但此作明明誕生於封建禮教之時,十分前衛,「當時整體的道統觀點,是控制慾望,崇尚禮學,三從四德,女孩不許出門,這些規定太殘酷了,對人性的壓制太強烈,就沒有創造力和想像力。」郭小男稱湯顯祖很聰明,懂得運用詩化語言、情節故事、生死碰撞,表達自己的堅定理念,「你看,死了的杜麗娘才是最自由奔放的,但她在生的時候,甚麼都做不到。」

《牡丹亭》全本五十五齣,最喜歡哪齣?他想了想,「〈驚夢〉當然很好看,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很暢快;後面的〈冥誓〉、〈冥判〉、〈幽媾〉等等,都很好看。再到下本的〈如杭〉等等,以至柳夢梅科考的幾場戲,我覺得都很有味道,表現了他的人性、意志和性格。」

他覺得《牡丹亭》這部文學鉅作,很值得年輕人好好膜拜,「今天再沒有這樣的文學詞藻、修辭、修養。你怎樣也比不上老祖宗寫的漂亮。」此外,湯顯祖敢於追求人文理想,把人類的慾望,還有對自由、理想的嚮往,在那個年代大膽寫出來,殊不簡單,「你要知道,當時封建社會,是有道統、禮教的嚴格管控。」《牡丹亭》流傳下來,成為民族瑰寶,啟發後人向它學習,不斷有新作品,「我們今天有各種各樣的價值觀,但在中國傳統的戲曲舞台上,像《牡丹亭》那樣傳遞關於美學、精神、藝術修養,在今天社會是缺失的。」

郭小男強調,湯顯祖於《牡丹亭》寫的不是風花雪月,也不是《聊齋》,更不是《人鬼情未了》,而是通過《牡丹亭》,對禮學作出詩意的、人性化的反抗,「在他看來,天理就是人性,不是禮教,這是做事的方式、生命的方式、情感的方式,呼喚的是自由、本性、人性。」所以不應斷章取義,更需全本完整表達。

沒所謂原汁原味

上海崑劇團曾編創《牡丹亭》十餘次,這次再與郭小男攜手,重回原著脈絡,創排全本五十五齣《牡丹亭》,改編已故著名劇作家王仁杰劇本縮編,重新納入歷來甚少演出的二十齣戲,好像下本加入〈回生〉之後劇情,並以「只刪不改」為原則,忠實還原湯顯祖原著的主題內容與精神內涵,「《牡丹亭》畢竟是一部文學鉅著,全本演出的話,根據過去的電視連續劇,一天演一折,豈不要演五十五天?所以必須作出很多刪剪。」

是次演出另一獨特之處,是恰到好處的加進當代劇場元素,譬如中國畫的燈光投影,又設旋轉舞台,讓閨閣、花園、陰間、鄉村、宮殿等場景切換迅速,節奏明快,還有小量現代化台詞和內容,如「地方巡警查戶口」、唱唱民歌《茉莉花》、人工呼吸等等,博君一笑,當然無傷大雅,「但除此之外,還是一桌兩椅,符合寫意精神。」觀眾看起來可能覺得很新鮮,因為不像原來那種古典表述,「但又沒有多餘的東西,主體還是演員,還是故事,還是湯顯祖。」

傳統與創新,是當代戲曲不能繞過的課題。郭小男希望從舞台、燈光、結構等等,做出相對這個時代賦予觀眾的《牡丹亭》,又指導演必須有新的創造,「既然屬於這個時代,就要有這個時代的精神、語言、審美的系統給予觀眾。現在各種媒體、藝術,互相交融、互相影響,戲曲應該不是原來那樣子了。」要做到既守住崑曲原來的形態,又有創新的形態,符合今天的人看到的精神面貌,「是有關連的,是打通的。」如果年輕人看《牡丹亭》後覺得很好看,「那就來之不易。」

也有傳統戲曲迷期待看到原汁原味的《牡丹亭》?「從來就沒有所謂原汁原味的《牡丹亭》!因為觀眾過去接收的,多是碎片式片段,不是整體。」藝術家都由自己的個性和審美觀出發,他不諱言,肯定改變不了老觀眾,「但我們永遠面對市場,面對年輕人。」回頭易,創新難,也不見得每一次創新都成功,「戲曲也要發展,不能一成不變,藝術家要對自己有嚴格要求,做到『舊中見新,心中有根』。」

《牡丹亭》將於本地舞台足本上演,良辰美景,如花美眷,賞心樂事,祝觀眾一見傾心入夢。

上海崑劇團——全本55齣《牡丹亭》
日期:(上本)3月2日/19:15
(中本)3月3日/14:00
(下本)3月3日/19:15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