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Dawn Hung PHOTO Courtesy of Archivespierrecardin
1968年,Stanley Kubrick的《2001大空漫遊》正式上映。而在2001年20年後的今年,我們的生活沒有演進成電影中的模樣。至少,Elon Musk仍在進行他的SpaceX計劃,穿梭太空的生活尚在比萌芽更初始的階段。未來觀感,亦由全正面的Utopia,分流到Technotopia、Dystopia及Posthuman等各個可能。早前逝世的Pierre Cardin,亦與Stanley Kubrick一樣深受1960年代的Space Age所影響。小至以50美元買通NASA保安偷著Neil Armstrong的太空服,大至創造了一系列未來時裝及家品,讓人反思在迷惘的當下,我們該如何步向一個怎樣的未來。

時裝界的太空競賽
對Pierre Cardin的認識,是小時候看到的特許專利生活產品如電飯煲,又或是在出口店看到領呔及裇衫,與大部份香港人一樣。產品專利大多只以其商標作點綴,與本尊設計風格並無關係,只是唯利是圖的營商手段。其後到法國出差跑時裝周,如在騷與騷之間路過Rue du Faubourg Saint-Honoré旗艦店,才有機會看到時裝及家品的真身,但設計早由Futuristic老化為Retro Futuristic,過氣,但在1960、70年代影響深遠。當時人們憧憬未來,被蘇美太空競賽中的簡約、基礎圖型及流線美學所影響。當年,除了法籍意裔的Pierre Cardin,法國的André Courrèges及西班牙的Paco Rabanne亦有參與這個時裝界的太空競賽。相對而言,生於威尼斯、原名Pietro Costante Cardin的Pierre Cardin相對地成功。雖然2011年他曾嘗試賣盤,但直至他離逝為止,公司仍在他名下,相對於由François Pinault持有的André Courrèges,Puig所有的Paco Rabanne,又或是其他法國一級品牌如Louis Vuitton、Christian Dior等,算是少數能獨立營運的法國品牌。

於少年時因為逃避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家人流亡到法國的Pierre Cardin,先在位於Vichy的西裝店Mandy’s學師。其後1945年到巴黎,曾效力Jean Couteau及Christian Berard製作《美女與野獸》的戲服,亦為Paquin及Elsa Schiaparelli工作。1946年,他到Christian Dior作裁縫,直接參與了於1947年推出的New Look、Bar Jacket的製作。及後到1950年Pierre Cardin自立門戶,是由Dior先生直接打本,亦催化了Pierre Cardin及Yves Saint Laurent的世仇關係。

 - 1969 
 - 1969 
 - 1971 
時裝族譜
表面上,Pierre Cardin與當下的時裝界無甚關係。但撇除Space Age的表象,設計上他的作品極具參考價值。如Alexander McQueen生前的耍家之作Balloon Dress,與Pierre Cardin於1954年設計的Bubble Dress互相呼應。門徒Jean Paul Gaultier為Hermès所設計的熱賣Batwing針織,亦看到Pierre Cardin的倒三角幾何元素。美國的ASFOUR(現ThreeASFOUR)不少服裝及當年的IT bag Circle Bag、Thierry Mugler的倒三角男裝、Issey Miyake的百摺及彈弓衫,甚或是Comme des Garçons的反身體線條美學,都深受Pierre Cardin影響。但有趣的是當細看時裝族譜,師承Christian Dior的Pierre Cardin收了Jean Paul Gaultier為徒,而Jean Paul Gaultier亦有門生Martin Margiela,他們的Body of Work倒是各有風格,很少沾染師父的影子。但當中貫徹的,是對想像的自由。
 - 1966 
 - 1966 
 - Pierre Cardin 
 - 1979 
其放遠未來的眼界,亦改變了現有的時裝生態。除設計外,Pierre Cardin對當下最具影響力的是時裝品牌化的發展模式,將品牌覆蓋生活所有範疇。在P. David Ebersole及Todd Hughes所拍攝的紀錄片《House of Cardin》中,Pierre Cardin自己亦說時裝需要相應的生活風格作生活的脈絡,而他所販賣的800個特許經營權,不單大大提高了品牌的曝光率,亦保持營運品牌所需要的資金。雖然當年品牌因為特許產品的質素參差而為人所垢病,但其後不少品牌亦按這種模式發展,時裝王國如Giorgio Armani、Hermès,又或是Jimmy Choo的下午茶、Tiffany的餐廳,甚或是各個品牌的香水及化妝品,都是由此誕生。其後於1981年買下法國百年餐廳品牌Maxim’s de Paris的Pierre Cardin,亦套用同樣的經營模式。此外,時裝品牌推出眼鏡,模特兒國籍多元化,到當年戰後發展中國家如日本、中國、蘇聯等地開拓商機,亦由他創先河。

對未來的敏感
雖然如此,Pierre Cardin不少副線發展不俗。如建築上,他與工業家Pierre Bernard及建築師Antti Lovag合作的Palais Bulles,便成為不少時裝品牌的發佈場地。他與甥孫Rodrigo Basilicati Cardin合作、以Sculptures Utilitaires為名的漆面系列家品,都有著強烈的未來感。他早於1970年代的設計亦影響不少產品設計師,如曾短暫入室的Philippe Starck的科幻家品,又或是細看Ron Arad於1997年設計Tom Vac Chair如何受他於1969設計的明線圓領外套。細看歐洲的家品發展,Pierre Cardin的先幾何後功能的設計手法,比起Ettore Sottsass的Memphis Group早了10年。
 - commode demi-lune 
 - meuble tête de lune 
在《House of Cardin》中,有一段小注腳,問Pierre Cardin保持青春的秘密是甚麼。他的回答是工作。直到他離世前,他仍在努力實踐他眼中的未來,如在90歲時計劃在威尼斯起酒店Palais Lumiere,又或是在巴黎近郊小鎮Houdan建立文化中心。Pierre Cardin有對未來的敏感,亦有著相應的行動力。他後來的設計可能過氣,但他作為時裝生意人的敏銳實在是無出其右,絕不過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