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死亡之舞:從絕望中滋生的藝術哲學

Posted On: 2020-02-07
Category: Art
Editor:
典型「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 Dance of Death)類型畫作。(網絡圖片)

疫症在人類眼中,從來與死亡相隨。美國哲學家及文學批評家Susan Sontag在著名作品《疾病的隱喻》(Illness as Metaphor)中,談及癌症和肺結核時說到:「任何一種被視為神祕之物並確實令人感到恐懼的疾病,即使事實上不具有傳染性,也會在道德上具有傳染性。」在疾病史上,最令人生畏而染上神秘感覺,甚至是被神話的疫症,自然非十四世紀的「黑死病」(Black Death,又稱之為「The Great Mortality」)莫屬。

這場蔓延全歐洲的可怕疫症,在醫學並未昌明的世代猶如死神的詛咒,除了帶來肉體上的痛苦和死亡,也讓人類感到恐懼、絕望、瘋狂等心理變化,甚至間接造成大規模的歇斯底里症狀(Mass Hysteria)。中世紀末期至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畫作中,不少與瘟疫相關,當中更衍生出一種名為「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 Dance of Death)的藝術類型,將之與死亡視為殊途同歸的終點。

骷髏的舞蹈,是死亡向人類的招手和呼喚。(1493, Michael Wolgemut)

在不同的「死亡之舞」畫作中,最明顯不過的象徵是骷髏,它們不僅代表疫症,它們是死亡的化身,更是恐懼的載體;無論你是高高在上的大主教或一國之君,還是農夫、老嫗、小孩等低下階層,都不能倖免於難。亦因如此,黑死病在中世紀的封建制度裡,也暗含充滿諷刺的平等意味。

《Dance of Death》by Bernt Notke

由歌德畫家Bernt Notke繪畫的壁畫,其中一幅最重要並歷史最悠久的「死亡之舞」作品。(1463-1466間創作)

其中一幅最重要並歷史最悠久的「死亡之舞」作品,現存於愛沙尼亞首度塔林(Tallin)的聖尼古拉教堂(St. Nicholas Church),為歌德風格藝術Bernt Notke的作品(1463-1466)。這幅畫長達七米,畫中君主、皇后、主教等面色陰沉而充滿恐懼;身披白布的骷髏牽著畫中人手舞足蹈,意象不言而喻。

《Dance of Death》by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名作《The Ambassador》,當中扭曲的骷髏頭同樣帶著「死亡之舞」對其創作的影響。(1533)

文藝復興中著名藝術家,來自日耳曼民族的Hans Holbein The Younger(著名畫作《The Ambassador》畫家)亦在1497年至1543年間創作了一系列的「死亡之舞」木版畫,為不同身分、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人量身訂造「死亡劇本」,唯一共同點是看不清表情的骷髏。藝術史中更有考證,指琉森(Luzern)景點「麥糠橋」(Spreuerbrücke)中的畫作,正是由Hans Holbein的版畫啟發及影響。

《Triumph of Death》by Pieter Brueghel the Elder

荷蘭畫家Pieter Brueghel the Elder名作《Triumph of Death》。每當人們提及關於黑死病的藝術作品,總會提起這幅畫。(1562)

荷蘭畫家Pieter Brueghel the Elder同樣是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擅長借繪畫細緻風景描寫民間百態(頗有《清明上河圖》異曲同工之妙)。其1562年創作的《Triumph of Death》以宏大的戰爭場景,借喻人類在疫病與死亡面前的不堪一擊。手持鐮刀的骷髏大軍宰殺人類及動物,城中各處烽煙四起,象徵神聖不可侵犯的教堂亦被身穿白袍的骷髏佔據,吹起代表死亡勝利的號角。近乎史詩式的幻想場景,全是黑死病與十字軍東征戰亂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