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不戴口罩?外國人面對疫情過於輕鬆?遊走於中環、尖沙咀和旺角,遇到的外國人們都坦言,疫情推翻了過往對傳染病的定型,這次不單是流行性感冒,也不是泡杯草藥茶就搞定的事。身處在這七百多萬人的城市,死亡率暫時仍是個位數字,對比家鄉急升的個案,有人直言:「幸好我人在香港。」
病毒攻擊的對象不分國界,大家不過是求存的人。
Thomas:「加拿大部分人的問題,是他們相信世衛的建議,說如果你健康便不用戴口罩。直至加拿大衛生署署長說應該要戴,他們才有行動。在香港我選擇戴口罩,除了可以阻隔大部分經體液傳播的病菌,也令身邊人更安心。加拿大那邊總建議把市面的外科口罩留給醫護人員,所以我自製布口罩,裡面夾著一個外科口罩,加起來有八層之多,而布口罩我每天都會清洗。我雖然屬於染病的高危年齡,但其實我沒有過份擔心,戴口罩、多洗手、回家換衣服、和人保持社交距離就很不錯了,疫情早晚都會過去的。」
Sarah:「香港經歷了SARS後,戴口罩成為了一種文化,但大家都不知道該如何正確地戴口罩,或不知道口罩的防護效果是多久,亦沒有常換新口罩,甚至會重用口罩。」
Eric:「關於戴口罩的教育真的很少,只是講戴口罩有幫助,但沒有講該如何有效地戴口罩,這是完全沒用的。我認為教育是其中一項最大的幫助,在這種情況下,很少有媒體會報導應該如何注意安全,非常完善的教育例如洗手的正確步驟、定期洗手、戴口罩的正確方式,以及保持社交距離。教育是政府的責任,確保大眾安全及懂得這些知識。」
Joan:「本來菲律賓人沒太關注新冠肺炎,直至當地出現個案,他們才開始行動,三月中開始封城。雖然封城,很多菲律賓人都仍然外出工作,對比染病,他們更怕捱餓,若不工作,恐怕很大機會要捱餓。菲律賓有很多對抗感冒的祕方,例如把植物泡茶,當中包括番鬼荔枝和番石榴。而在菲律賓很難買到口罩,人們通常都自行縫布口罩,但我覺得不太管用。香港人在疫情中的搶購潮是有點驚人的,但總比坐以待斃來得好。」
Nil:「印度人口太多了,有部分人能掌握最新的資訊,有的教育水平不高,對新冠肺炎認識不多。所以我很欣賞印度政府在封城上的果斷,鄰國染病的個案急增,若晚兩天封城,也有可能導致破壞性的後果,我認為封城對印度而言是好事。首個21天封城後,到底會繼續封關還是有其他政策,大家都在關注中。雖然封城後有大量人徒步回鄉,雖然未知會否把病毒帶往鄉郊,但留在密集的城中實在太高風險了。二月底,我從印度回港時開始戴口罩,也買了幾百個口罩回港,送給朋友和鄰居。那時在印度每個口罩才一元,現在漲價超過二十倍。人家常說吃薑黃粉有用,我不相信那說法,如果真的有效,人們都不用看病了。」
Emma:「在疫情發生初期,我確實覺得大家有點過度反應。剛開始出現幾個確診病例時,大家已經覺得很恐怖,不要讓大陸人來香港,或不要去大陸,當時有一點點冒犯的感覺。然而,現在證明大家的做法是正確的,我認為過度反應好過毫無反應。剛開始我是第一個告訴大陸的家人,最近武漢好像出現了肺炎,大家要小心,不要外出吃飯,而家人之前收到的資訊都是情況不嚴重,完全可控制的。」
Josh:「英國人在這次疫情前,基本上都不相信口罩的成效,街上也沒人會戴口罩,而亞洲人則比較相信它的功用。仍然有不少研究指,口罩的成效其實有限,其實我仍然半信半疑,但只要有機會減少傳染,我就覺得值得佩戴了。英國在控制疫情上沒那麼主動,也沒太多病理恐懼(germaphobe)。看見香港人面對疫情的應變能力,雖然大家都很恐慌,但措施都能快速地推到極致,我覺得非常驚訝。七百多萬人的城市,同時和中國相鄰,在疫程中只有個位數的死亡數字,餐廳仍然營業、經濟市場繼續運作,從香港身上學到的,我覺得還多著。這時期我能身處香港,我覺得非常幸運。病毒在十二月爆發,非常不幸地中國政府把資訊遮蔽很久,他們也捉拿吹哨人。如果資訊沒被阻擋,相信可以救活很多人。而如果香港的口岸能早點封上,必然是好事,但中國不希望有人封關,因為政治因素,我明白香港也不能說封就封。」
Erin:「剛開始我對疫情不太上心,因為發生在武漢,而我也取消了上海的旅程。當時覺得或許一個月內就會沒事,因為發生在一個小地區。當在香港出現時,確實有點擔心,但認為因為相距很近,傳染過來也很合理,但完全沒想過會變成現時如此大規模。」
Nisha:「我爸比我媽更擔心,而我們最擔心的是住在歐洲的外公外婆,怕他們受影響,因為老人家比較容易受傳染。我們反而不太擔心自己,因為香港管理得不錯,我認為相對比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