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跨過春分,隨和煦暖陽回照大地、萬物朝氣萌發,不少人或許都會心思思想來一趟「春遊」,但登山郊遊等選項之外,你可想過也能走訪法定古蹟、位上環荷李活道「大館─古蹟及藝術館」,觀賞一場綠意盎然、花色斑斕的「Spring is blooming in Tai Kwun」藝術展,也是不錯的「文人春遊」之選呢?
這場藝術展,乃法國高級珠寶世家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與法國藝術家Alexandre Benjamin Navet再度攜手的創意。自1906年成立以來,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一直以「繁花」為珠寶設計的主要命題,此外承傳創辦人對藝術和文化界的熱愛,其多年來又積極邀請不同領域的藝術創作者,開拓多元又玩味的創意企劃,宏揚珠寶工藝的精神及文化。
Alexandre就是世家長期合作夥伴之一。雙方繼多個海外大型櫥窗設計及展覽項目、去年在香港置地廣場圓滿完成的「Spring is blooming in Hong Kong」專門店櫥窗和春日花園裝置藝術展,今年再下一城,將滿園春色引進大館,為繁忙的都市人創造一片既悅目又可靜心喘息的「魔法森林」。
TEXT K.C
PHOTO Courtesy of 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

繼去年與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完成置地廣場「Spring is blooming in Hong Kong」櫥窗空間設計及展覽,今年雙方再攜手及移師中環大館舉辦全新展覽「Spring is blooming in Tai Kwun」,有何期望?
我很高興再次藉展覽機會,與《美紙》及廣大香港讀者分享創作。對我來說,中環作為城市的心臟地帶,加上大館一直致力推動藝術、文化和保育項目,那裡實在是個擁有無比活力和靈感的地段,自己亦非常期待透過藝術探索當中的建築美學、氛圍,並連結觀眾。
相對置地的展覽,以櫥窗空間和商廈環境為主導,今次你初見大館的古蹟建築群及公共空間等佈局,又激發出怎樣的第一印象和靈感?
大館建築群揉合豐富的歷史文化及當代建築美學,我很榮幸能在這個意義非凡的場地辦展,亦渴望為世家及觀眾營造嶄新的展覽體驗。
從概念到創作上,我嘗試將個人的藝術特色與大館既有的環境結構等互相融合,從而形塑一個色彩繽紛同時富幻想性的空間,帶領觀眾共同開展一趟詩意旅程。大家既可如造白日夢般自由想像,亦可如傾聽民謠般放鬆心情——全心全意遊走於「魔法森林」(Enchanted Forest),沉浸在大自然的靜謐之中。

每次展覽,你都擅於因應不同場地的用途及條件去發揮創意。好奇,今次當你得悉將於大館的檢閱廣場舉辦展覽,又是怎樣去定題構思、探索空間、選擇素材到動手創作,以實踐異想天開的意念?
我和世家共識以「原創藝術」作為大館展覽的基礎,並從「創新調色板」為概念去處理項目。今次,我採用水彩作為主要媒介,再輔以顏色鉛筆素描繪畫,用色傾向多元層次的映襯,如「綠色」既有富生機的苔蘚綠(Moss),亦見明亮的祖母綠(vivid green),並加入滿朝氣的日光黃(sunny yellow)、天藍色(sky blue)以及浪漫的淡紫色(light purple)及櫻花粉紅(cherry blossom)展現冬去春來、萬象更新的意蘊。
你怎樣理解「藝術」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又怎樣運用繪畫技藝及手法,使作品最終不僅停留在「源於自然啟發」(‘from’ nature)的層面,而是達致「全然地融入自然」(‘with’ nature)的境界?
自從我將法國的新工作室遷往森林區的正中央後,每日留在大自然的時間大大增加,既多了機會觀察和認識不同品種的花草樹木,亦更察覺到相互之間的情感連結,比從前更見密切和深刻。我相信這份發自內心的感知,使自己創作大館展覽的作品時,即使沒有刻意為之,都可藉一筆筆的細意描畫,流露本身和大自然的深厚關係和感情,同時也為藝術裝置注入生命力,讓觀眾細看與互動時,不經意地領略到箇中的平靜和奇妙。


大館展覽的規模不小,整個創作過程中可有遇到挑戰?
感激世家和大館等單位通力協作,今次委約項目中我非但沒遇到任何挑戰或障礙,更收穫許多難忘又愉快的合作體驗。
例如,我最喜愛素描本的第一張草圖,它象徵了許多珍貴的回憶。每當我翻閱本子、看到畫時,就不期然會回想起從接案、跟世家開始反覆構思和討論主題,然後逐步模索方向,以至進入創作和製作工序等歷程。有感,每一個看似細碎的片段,都承載了我們對於珠寶設計和繪畫藝術等的共同追求和熱情,每分秒亦都是美好的時光。
另外,還多得香港製作團隊的全力支持。他們總是先耐心聆聽我們對「春色」和「綠意」等構想及展覽的願景,再以專業的手法和務實的態度,完善地執行有關佈展及溝通等事宜,使所有草圖得以順利地化成真實的裝置作品,並以栩栩如生的模樣呈現人前。看到合作成果,我真的開心又滿足。

「沉浸式裝置藝術」(Immersive installations)、跨界別和文化的交流,向來是你所關注的的創作重心和元素。今次藉由大館的展覽,你又想與觀眾產生怎樣的互動與共鳴?或你本人從東西文化的衝擊中,會否亦獲得一些啟發或得著?
我和世家已先後於法國及紐約等地,合作過多次櫥窗設計、立面式裝置或「Blooms」主題藝術展,並且涉獵過形形式式的建築物、活動場所,以至多元的文化語景等,可謂各有千秋、各有啟迪。
今回走進大館創作大型環境裝置,我的目標依然是希望邀請人們拋開既有認知或慣性,從有別於日常的新角度去重新觀察生活。例如,我很鼓勵觀眾不只用雙眼去看作品,也可以多花點時間、停下匆忙的步伐,帶一本書安坐展場中閱讀、陪同親友們來熱鬧看展、打個卡或影張相」,或如孩子們般活潑的圍著「想像的噴泉」玩耍等。當大家放鬆心神,說不定會自然而然地,從看似「熟悉的」空間中,重新發現到一些平日忽略了、但早就存在的事物,或從尋問過程中重新跟自己的內心展開對話、跟藝術重建關係。

至於我?每趟合作同樣獲益良多。我和世家每次均會就不同展覽地區的文化、建築環境及受眾群情況等因素,按其特性規劃出量身定制的展覽願景、美學構思,就如今次大館展覽的「調色板」概念。我們深信「顏色」富有強大的力量,最容易為不同地域的人所普遍理解、也能更好地跟受眾建立聯繫,所以我經常會將「詮釋當地背景」列作創作時的首要任務,而當人們從我的作品中認識到特定的文化,或感受到由衷的情感與創意,自己亦會格外高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