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倫敦的 Victoria Miro 畫廊舉行名為 The Sky was Blue the Sea was Blue and the Boy was Blue 的展覽,呈獻19位藝術家以藍色為主調所創作的作品,探索藍色廣闊的象徵和概念性聯繫。藝術家不只看藍色為色調,更是一種基本純粹、反映作品意義和詮釋的元素、一個構成的媒介或是創造獨特的氛圍。
不論是古埃及所用的青金岩,還是法國藝術家 Yves Klein 所創造的 IKB,藍色在視覺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藍」更是象徵和諧和憂鬱的情感,擁有矛盾和飄拂的特質。有趣的是,西方古代的語言中並沒有「藍色」的詞彙,在大自然中所看到的「藍」 更多只是光的反射,而不是顏料。例如,水吸收紅色和其他顏色的波長,而擁有較短波長的藍色則散落彼此,使海呈現出藍色的外觀。在大氣層的氧氣和氮氣份子被陽光穿透時便會四射藍色波長,形成靛藍的晴空。這些日常例子正正能夠顯出藍色的比喻性和情感性的力量,更添神秘感。
藝術家 Howardena Pindell 創作 The Wave (2011) 時參照她自己旅遊時所拍下的照片、明信片和刷身而過的人事物。她之後以不對稱手法將在同一地方拍攝的照片排出扇形,創造一股壓縮和擴展感。
深受洛可可風格影響的 Flora Yokhnovich 認為水和海洋都給人一種陰性感覺,既陰柔流動又深藏善變具毀滅性的力量。其新作品的靈感來自François Boucher 的《Triumph of Venus》(1740),描繪女神維納斯安座在貝殼上,被一眾海洋生物和象徵著愛情的人物包圍,包括海豚、法螺、珠蚌和邱比特。
藝術家 Idris Khan 認為藍色具有即時傳達情感的能力,能夠為雙眼帶來正面和負面效果。在大型畫作《So many all of nothing》( 2020) 中, 暗藏藝術家對2020年的想法,觀感和回應的段落。猶如私密日記一樣,Idris 重複地用壯觀的藍油堆積成層並進行提煉;這些碎片般的經歷和迴然不同的想法都忽然變為一個單一的影像。
The Sky was Blue the Sea was Blue and the Boy was Blue
展期:至3月31日
地點:英國倫敦Victoria Miro 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