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從肺炎疫情肆虐,香港藝術愛好者便無法於三月親身走進Art Basel Hong Kong 和 Art Central ,只能在各種平台的「網上展廳」隔著螢幕觀賞藝術品。天時地利人和,在疫情稍微受控之際,Art Basel Hong Kong 於十一月在灣仔會展舉行稱為「迷你Basel」的《藝薈香港》(Basel Spotlight),總共22間畫廊為本地觀眾和藏家展出本地和國際藝術家的優秀作品。
安全口畫廊 (Gallery Exit) 一直大力支持本土藝術家的發展,是次於《藝薈香港》亦不例外,重點呈獻黃進曦個展《目遊》。新作以蒼翠繁茂、用色豐富的景觀記錄藝術家於過去兩年的深刻體會和思緒。黃進曦延續郊遊寫生的概念,既取材自真實風景,又融入主觀想像後產生的理想化意象,既熟悉又陌生,讓觀眾於寫實與超現實中思考人與大自然的共生關係。展位最搶眼莫過於長達六米的三聯畫《Jat’s Incline》,以黃氏遠足時的速寫作為基礎,再融合自身想像,描繪象徵香港的重要主體,包括前往飛鵝山的道路和遠眺山後則見獅子山下的香港市區觀景。
位於香港仔田灣的 Empty Gallery 從來以嶄新角度詮釋藝術和展覽空間,畫廊在Basel Spotlight繼續力推香港新晉藝術家 Henry Shum (沈璟) 的紙上作品和繪畫。Henry於每天充斥我們意識的介導意象潮裡獲得素材,並將這些風格不一的影像化為跳動著夢囈脈搏的繪畫作品。作品所繪畫的宗教圖像不單與藝術家看過的化復興時期的經典作品和佛教羅漢圖有關,他更在讀大學的時候對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 尤其有興趣,特別是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The Intepretations of Dreams)。這些靈感可以說是Henry創作過程的開端。雖然年僅22歲,不多露面,卻能創作出耐人尋味、以輕透淡彩和巴洛克式波狀線條構成的宗哲學濃厚的作品,必會成為香港當代藝術界的明日之星。
若果對抽象藝術有認識,那就一定聽過 德國藝術家 Gerhard Richter 這個名字。現搬到黃竹坑的Ben Brown Fine Arts 是次為香港觀眾帶來數幅這位名畫師的抽象畫作。Richter最著名莫過於他以刮板或刮水刷 (Squeegee) 將畫面本身已有的顏料擦拭刮除,模糊輪廓,創造深層次的紋理和效果,增加觀眾對顏色的闡釋的可能性。觀眾可能未必知道,即使Richter與二十世紀末期的抽象表現主義、波普藝術、極簡主義與觀念藝術等流派並肩而行,但他從未完全加入這些浪潮。藝術家選擇不斷吸收藝術史各種派系的新觀點,同時又對這些類別抱有嚴謹的懷疑態度。故此在近六十載創作生涯中,藝術家從未將作品局限於某一特定形式或風格。
總部位於義大利的Massimo de Carlo Gallery在藝博會帶來中國當代藝術家王郁洋 (Wang Yuyang) 充滿未來太空感的繪畫,迷幻抽象的用色富有層次,讓觀眾身處帶有神秘感的氛圍。藝術家基本上先通過高清攝像鏡頭觀察月球,並以動態影像捕捉星球表面。雖然王氏在觀察過程中的月亮是黑白色,但他以色譜提取月球色彩,再從而在畫布上繪出栩栩如生的月球,觀眾猶如身處於銀河星空。
最後,來自比利時的Axel Vervoordt Gallery 則帶來「具體派」(Gutai) 的女藝術家名坂有子 (Yuko Nasaka) 多幅前衛和試驗性的作品。藝術家利用光澤度高的車用亮面漆進行創作,結合精湛的技藝和前沿工業材料的選用,展現具體美術的精髓。名坂更會創作大型網格狀浮雕,由方形的木板構成,並在表面封以薄薄一層膠水、石膏和粘土的混合物後,分別放在自製的機械轉盤上;木板旋轉的時候,她使用調色刀在其上刻出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