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電影的聲音」——以聲音重塑科幻默片經典《大都會》

Posted On: 2025-01-15
Category: Culture
Editor:

各位影迷想必「看」過許多電影,但「聽」電影的比重又如何?當觀眾身處漆黑的電影院,總會慣性地專注銀幕觀看眩目的影像,甚少會細聽影像之外的聲音,如開場音效、原創音樂、配樂或環境聲的流動與變化。

為了讓觀眾認識電影背後的聲音故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電影節目辦事處推出全新電影欣賞節目「電影的聲音」,將於2月22日至23日在荃灣大會堂文娛廳放映《大都會》(1927)的精選片段,並搭配現場製作的音樂和聲效。「電影除了是『視覺的饗宴』,聲音部分的價值也應當值得被重視。」節目總監王文澤(Willis)和音樂總監陳兆恒(MAEL)希望藉此打開影迷們的雙耳和五感,親身感受聲畫之間的緊密性及影響力。

聲與畫的微妙關係

「聲音」於生活中無所不在,在於我們有否仔細聆聽並發現其存在。像採訪當天,從走進工業區的街道開始,盡是喧囂的車聲和人聲,多少令人緊張。但當抵達節目團隊的工作室,外界雜音全然褪去,安坐房中央的日式地毯上,看落地玻璃窗外的午後日光無聲灑落Willis和MAEL的肩上,靜聽兩人娓娓道出「電影的聲音」節目點滴,不期然感到急趕的心情已放緩,悄然進入另一種心境。

「聲音很奇妙。無論吵雜或安靜的瞬間,都默默跟我們的身心在互動。」Willis和MAEL皆表示,電影是一種反映生活的藝術,當聲音從日常走進光影世界,又會因不同條件發展出更多層次的應用和想像。譬如專職導演的Willis注重各環節的平衡,他認為電影和聲音的構成屬於「一半一半」的關係,而擁有豐富影片配樂經驗的創作人MAEL因長期處理強調聲畫之間聯繫性的工作,則另有體會:「有畫面沒聲音仍可算是電影,但有聲音沒畫面則不能稱為電影。於我而言,電影始終是影像先行的藝術。」

「電影的聲音」節目總監王文澤(Willis)(左)和音樂總監陳兆恒(MAEL)(右)

但MAEL相信處理得宜,也能讓電影的聲音如Willis的見解般,發揮跟影像之間「一半一半」甚至互相昇華的力量。「多數情況下,我們處理電影的『聲音』,包括原創音樂、配樂、擬音或環境聲效等,都講求跟『影像』自然融和,避免勾起觀眾不必要的注意或抽離故事的原意等。」即使遇到特殊場面,例如戰爭情節需要用聲音或音樂推進情緒或反思,「那些被聚焦的聲音元素和成份,也要經過精密的構思和安排才能達至相應的效果。」他再加以補充,「電影的聲音運用得越好,就越能與影像以至剪接等部分融合得渾然天成,所以不易為人所發現,似乎是另類的合乎情理?」

幫助觀眾認識電影背後的聲音

但兩人不希望這種看似「合乎情理」的現象,變成理所當然的現實,皆因他們深知一部電影的完成並不容易,幕後每個人傾注的人力和心力均值得被重視。「尤其是觀察到現今影像資訊充斥的年代,電影人創作時面對的難處,以及大眾對電影的聲音如音樂及音效等的好奇和疑問,好像還差一道橋樑去幫助他們加深了解。」

於是節目團隊便希望透過策劃這個電影欣賞節目,「希望以『電影的聲音』(Sound of Film)作主題,盡一點電影人的綿力,不是硬性地『教育』受眾,而是善用現有知識、經驗和資源,跟更多人分享有關創作的樂趣,一起開拓更多新穎的鑑賞方法和角度,將電影回歸現實,挑戰觀眾觀察和理解世界的既有認知與習慣。」Willis解說策劃節目的動機和目標。

讓觀眾建立跟聲與畫的聯繫

「電影的聲音」節目總監王文澤(Willis)

保持開放的心態,激發眾人的創意與交流,是「電影的聲音」節目的核心精神。「彰顯電影聲音的魅力,燃起別人的興趣最為重要。」Willis回想當初接觸電影也是從聲音與音樂開始,「不少電影的畫面固然精彩,但那份觸動更屬於觀影當下,而電影的音樂卻更『回甘』,往往過後很久仍叫人念念不忘。像一講到《鎗火》和《占士邦》系列,腦海都會先迴響起相關配樂,有時更似sound dairy,重聽時會回憶起某個階段的自己,有緊扣情感記憶點的魔力。」

「電影的聲音」音樂總監陳兆恒(MAEL)

MAEL說,「去年有段時間,一邊耳朵突然因病失去聽力,作為以聲音為業的工作者,雖然自問心情仍算淡定,但聽不到聲音的日子,也體會到『聽得見』多可貴,並想到其實『人體』也如音響器材或擬音機器,有其可能性和局限性,進而令自己再反思人與環境、創作等之間的神奇連結,更倍感珍惜。」

種種經驗,促使兩人決定「電影的聲音」整個節目的呈現將有別於一般傳統「一面台表演」模式進行。「為了使觀眾易於參與,我們將空間分作『擬音』和『配樂』的部分,並從經典黑白默片《大都會》選段作切入點,由現職電影配樂師及擬音師在現場為電影選段重新編排聲音。節目進行期間亦不要求觀眾必須『先聽完A部分、再聽B或C』,所精選放映的片段亦希望呈現聲畫段落之間一些較明顯的特色, 例如有些片段以配樂為重點、 有些則是以擬音為重點,或以人物為主、環境為次等。我們更鼓勵觀眾在節目進行期間自由走動,選擇各自想看、想聽的,獲得獨一無二的體驗,希望他們覺得欣賞和參與這個節目是一場好玩的遊戲。」

《大都會》跨越時代的前衞性

世上電影眾多,何以選擇《大都會》?「我們希望觀眾反思電影的聲音與人、科技與人性等角力的議題。」Willis解釋,「於1927年上映,由德國導演Fritz Lang(費立茲‧朗)創作的《大都會》,其故事背景設於2026年,時間性上的巧妙對應使『電影的聲音』整個節目希望探討前人怎樣想像未來,而這個未來卻是我們明年將要面對的現實。另外,故事描述的世界一分為二,權貴與勞工階級分隔於大都會以及地下城,加上出色的美術場景、機械場面和人物造型等,即使一百年後的今日仍見前衛和對味,相信可激發觀眾更多元的討論,而非單一的答案。」

《大都會》劇照

另一個重點是,黑白默片《大都會》的配樂曾有多個不同版本。「在這前設下,可能世上每個人所看到的《大都會》因聽到的配樂版本不一,而產生不同感覺,這亦為我們提供了更大的創作空間。」

《大都會》劇照

求同存異的共鳴

據兩人的分享,《大都會》選映的精選片段内容將圍繞主角Freder於城市底部工業區的歷險及工人革命的情節,集中展示能夠突顯《大都會》科幻、光怪陸離的世界觀為焦點。

除了擔當節目的音樂總監,身兼節目擬音師的MAEL補充,「節目主要由五位表演者組成,包括我和另一位創作人 hirsk將擔任擬音師 。hirsk將主力製作電子聲音的部分,例如運用儀器呈現金屬、工廠和數碼機械的聲音;而我會專責以工具表達如走路、 拿東西等聲響,或利用物件將環境聲以非人化的方式呈現。」

「另外三位表演者,則是樂隊的鼓手、電結他手及低音結他手,各自為不同的聲音、聲效和音樂製作不同效果。」為了讓觀眾專注現場製作的聲音的呈現,「電影主角Freder和Maria 的對話我們只保留電影原片中的文字畫面,並不作額外配音,為觀眾保留想像空間。」

兩人在為節目準備的過程中,均對電影的聲音從理性和感性層面上,有更深刻的體會和感受。「雖然節目帶實驗性的性質,但我們並不以推翻傳統為目的,反而希望大家從不斷探問歷史和舊有制式的過程中,感受到前人力求突破的熱情,也多得他們累積的技術、藝術作品以至思想基礎,令我們得以在此基礎下發展出新穎的工具。」他倆有感,影像與聲音或科技與人性之間,「不一定只是盲目地抗衡,也可求同存異,孕育出新的共鳴。」

【「電影的聲音」節目詳情】
日期及時間:
2025年2月22日(六)7:30pm
2025年2月23日(日)3pm
地點:荃灣大會堂文娛廳
門票:$150,現於城市售票網(www.urbtix.hk)發售
更多節目詳情,請瀏覽:www.lcsd.gov.hk/fp/tc/listing.html?id=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