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車,本地最歷史悠久的公共交通工具之一,120年穿梭我城,漫遊港島都市,同一條路軌,東至筲箕灣,西至堅尼地城,環形支線來往跑馬地,印證香港歷史變遷,亦代表著全球現存唯一全數採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時代年月更替,城市面貌變化,香港電車香港製造,120年不變,叮叮聲 引領乘客沿路進去,也療癒了我們的心靈。獅子山不在香港島,那份精神卻遙遙相望,未來共同前行。
illustration by Angryangry
百年電車史話 時代見證者
乘坐充滿歷史風情的香港電車兜兜風,總算是港島人的閒情逸致了吧?貴為香港歷史最悠久、又仍然繼續營運的交通工具,「叮叮」自1904年啟用,並開始於港島北部沿海岸線行走,穿梭港島東西。最初只有26輛單層電車,初期範圍由堅尼地城至銅鑼灣,為單向設計,其後擴建至筲箕灣。在進站或者提醒擋路行人時,電車司機會按響警鈴,發出「叮叮」的聲音,因此電車又名「叮叮」。
事實上,電車是目前全球現存唯一全數採用雙層的有軌電車,香港電車路線全長十三公里,由港島西邊的堅尼地城至東面的筲箕灣,其發展亦見證著香港由小漁港發展成國際大都會。1901年,由於人口不斷增加,當時的政府決定在香港島引入以電力推動的電車系統,次年香港電車電力有限公司在英國成立,負責香港電車系統的建設及營運,公司在後來經過兩次改名後,再更名為香港電車有限公司。
直至1903年,路軌的建設工程正式開始,隨後只用了一年便從堅尼地城至筲箕灣全線通車,香港電車的主要路段終於落成。只不過,當時的運輸效能仍然較低,長期未必能應付香港人口急增帶來的交通需求。約十年後,電車公司轉用雙層車卡,當時上層沒有車頂,上層及三分之一的下層車廂劃分為頭等,其餘則為三等。後來又由於下雨天上層會沒法使用,設計需要被改善。於是,電車便在車廂上層加設帆布帳篷,第三代車卡就此誕生。
1941年日軍入侵,香港淪陷,電車只能有限度運作。二戰後香港經濟騰飛,乘客需求大增。香港電車引入單層拖卡,作頭等車廂之用。隨時代進步,電車公司於1972年取消車廂等級制度。後來因為巴士等公共交通陸續發展,電車單層拖卡相繼退役。直至踏入千禧年,電車亦進入本地化,推出由香港設計和製造的新電車,並漸漸引入公眾及遊客租用服務,進一步拓展電車用途的可能。
至於收費,「叮叮」是香港島上收費最便宜的陸上交通工具,1940年的車費是成人$0.1(頭等)、$0.05(三等);後來1975年的車費劃一為$0.3;1998年升至$2,到2018年,車費則是$2.6元,加上車速相對較慢,因此多年來既惠及不少低收入家庭,也方便許多老人家於港島區出入。
時至今日,這響亮的「叮」聲已然成為香港人的共同回憶,更是本地交通發展的見證。電車,從最初的單層設計到現代化的七代電車,每一次變革都反映了城市的成長和技術的進步,成為香港獨特的風景線、過百年歷史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