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黑白菲林攝影聞名的香港著名攝影師翟偉良(1942-2021)上月逝世,終年79歲。過去多年,他鏡頭下盡收香港多年民生百態。既有漁村風貌,也有小孩純真,除了為香港保存記憶,他更希望社會用心留意草根階層。曾經,港鐵找他協助蒐集香港舊照片以作紀念,他與一眾好友提供了豐富影像,事後卻分文不收,只要求寫上攝影師名字。對他來說,照片就是集體回憶,能夠公諸於世,足以求之不得。
留住香港往日情
翟偉良於東莞出生,年幼時對攝影及黑房有所認識,15歲時來到香港,其後加入政府工作。1964年,他參加了農圃道成人康樂中心攝影組,受教於香港攝影界前輩鄧雪峰(1906—1987)。
翟偉良生前接受傳媒訪問時憶述,他在工作穩定後,先花312元買了一部祿來可得(Rolleicord),之後看到人人都用叫價900元的祿來弗來克斯(Rolleiflex),可惜他當時每月薪金只有大約300元,幾經辛苦努力儲錢買一部。沒想到,最後是「貴買平用」,一用就五十多年,他的黑白照片,便都是用這部相機攝。
時下人人坐困我城,把握周末假日出外上山下海打卡留倩影。翟偉良以往每逢星期六日或公眾假期,就會相約朋友去新界漁村拍照,遇上天氣不好或找不到車,就改去黃大仙、沙田等地,無間斷拍攝人物及街道動態,就此記錄了社會的方方面面。沙田河填河、石硤尾天台、駱克道的三輪車伕,全部都是他鏡頭下的題材,當時他家住九龍城,附近城寨因為環境擠迫,時常發生火災,於是每當聽到消防車的聲音,他便衝去城寨拍攝救火現場,有意無意間又為九龍城寨留下了寫實的照片紀錄。
以詩情畫意讓社會記住基層
攝影以外也愛書畫,因此翟偉良的照片也帶有畫意,並形容自己是「用畫意的手法去影寫實的內容」,不理會光源、角度或者天氣,淨是用樸素的手法,捕捉每個人物的神態。他形容自己的作品,大多以人物為主軸,其中兒童是翟偉良最為鍾愛的主題之一。究其原因,自然是小朋友的天真無邪。更重要的是,他想藉著作品告訴大眾,社會上還有很多貧窮的孩子。
因此在他鏡頭下的小朋友,全都帶著勞動與草根的痕跡。既是樂觀可愛,但也流露著絲絲苦澀,反映了時代的無奈。或許正是出於這份對基層市民的關懷,翟偉良一直都是以業餘攝影師的身分活動。經過見到適合的素材便拍幾張,跟當時流行的沙龍風氣無關。他認為,職業攝影師往往拍一些漂亮的城市面貌,卻甚少刻劃人物。就算偶有為之,也沒有聚焦在基層市民身上。他和一眾好友,就此自然而然地,為香港留下一份珍貴的民生紀錄。
分文不收的最大報酬
翟偉良於1993年退休後,更加專注於攝影藝術,2004年更發起首屆《黑白情懷》展覽,反應非常熱烈,之後更變成幾乎每年一度的恆常活動,並吸引了愈來愈多年青人參加。當時為了參展,翟偉良翻箱倒櫃,找回了200多張攝於1964年至1970年代的黑白底片。他將之分門別類,最後挑選出自己最喜歡的108張作品,於2006年舉辦了《獅子山下1964-1970攝影作品集》,希望讓照片不被遺忘。
2009年,港鐵籌備慶祝成立三十周年的活動,正在為此尋找香港老照片。足跡遍布十八區的翟偉良,自然是最佳的合作夥伴。他還找來了幾位朋友幫忙,務求令照片更加豐富。時至今日,這合共200張的昔日舊照,依然能在全港約17個港鐵站看到。
有人或許會以為翟偉良可以大賺一筆,實則他分文不收,只要求寫上攝影師的名字。他認為這本身就屬於公益活動,不是商業性質。能夠有機會讓海內外的人,知道香港社會一路走來的變遷,就已經是最大的報酬。
黑白我城
相片在港鐵站展出後,馬上便吸引了三聯書店編輯的注意。他聯絡上港鐵公司,問到翟偉良的電話。雙方恍似一拍即合,第一輯的《黑白情懷》便是由此誕生。後來見他「存貨」甚多,又出版了第二輯。當時香港歷史博物館正在為一個有關香港兒童的展覽搜括照片,見到這兩本書後,立即又找上翟偉良,並向他買了50張照片作展出。
終其攝影生涯,翟偉良合共出版了《獅子山下》、《自然生態》、兩輯《黑白情懷》和《黑白我城》五部相集。不僅為香港保存了珍貴的紀錄,同時也感染了不同世代的攝影人。近年,翟偉良依然有跟攝影界的朋友聯絡,出席活動之餘也提攜後輩。他對上一次公開露面,便是去年11月底的典亞藝博(Fine Art Asia)展覽。由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攤位,展出他在60年代分別於沙田、大埔、荃灣及維港所拍下的舊照片。今年剛完結的典亞藝博展覽,再度展出由翟偉良親手沖曬的照片,可惜他卻要先行離去。
今年9月20日,翟偉良先生因骨癌病逝,終年79歲。他生前多次提到,最希望相片能夠公諸於世,只要被人「看得見」就心滿意足。他畢生鍾愛黑白攝影,樸素的鏡頭下展現出香港舊日的種種情懷,其實那也是他對攝影藝術,最樸實無華的心血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