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另一角度看奧運!1964年東京賽場以外紀錄片系列

Posted On: 2021-07-28
Category: Culture · Movie
Editor:

東京奧運進行得如火如荼,香港選手張家朗、何詩蓓順利奪牌而回,幾日之間令香港再現歡顏,可見奧運會不只運動場上,亦影響你你我我。百老匯電影中心現正在香港舉行「賽場以外︰1964東京奧運紀錄片系列」,帶你從另一角度睇奧運。

時光倒流57年,5部新舊紀錄片帶大家同樣在東京舉行的1964年奧運會。觀賞角度亦不在觀眾席,而是從下而上、遠離官方角度,窺看當年東京首次舉辦奧運會的日本社會底層故事,人物包括為配合奧運而艱辛工作的運輸工,或是為追求提升自我而揮盡汗水的基層運動員等,各人的光輝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辛酸,亦從紀錄片導演的角度看看,如何將政府和大財團出資的「公關短片」拍攝成真正的藝術,挑戰官方以奧運宣揚國力的政治論述!

5部紀錄片分別是《拼命鐵道工》(1963)、《馬路戰記》(1964)、《衝奧路上》(1964)、《長跑手的自白》(1964),以及《東洋魔女傳》(2021)。今次放映有兩部是土本典昭的作品,第一部是《拼命鐵道工》,亦是土本典昭的首部導演作品。

《拼命鐵道工》(1963)

1962年,日本國家鐵路局為籌辦東京奧運而延長司機輪班時間,繼而造成160人死亡的火車相撞的「三河島事故」,因此日本國鐵立即策劃一部宣傳鐵路安全的影片,希望消除大眾對事故的壞印象,並僱用土本典昭製作公關短片。難得是,《拼命鐵道工》確實顯示日本國鐵的精準服務,同時也揭示火車司機月台上5分鐘換班、12小時輪更的高壓工作,沒有為企業公關背書,初生之犢不畏虎,令人驚嘆。


《馬路戰記》(1964)

土本典昭另一部《馬路戰記》,更被指是日本紀錄片史的一個里程碑。1963年,東京警視廳委託他在東京奧運前夕製作宣揚交通安全的短片,但他卻是記載著每日在東京上演的「交通戰」的影像。《馬路戰記》因此被警視廳棄之不理幾十年,但這條短片卻開啟了土本典昭作為破格紀錄片導演之路。他與工會合作,以一名計程車司機的日常掙扎為本,譜出奥運前夕東京市文明但混亂的樂章,更藉此批判日本城市高速現代化發展過程,大膽直指社會問題,為60年代的紀錄式電影提供新典範。

《衝奧路上》(1964)

除了兩部官方製作的「公關短片」後,不如看看商業品牌的代表。「東京電影」創辦人岡田桑三受松下電器委託,拍攝《衝奧路上》,生動地展示如何以巧妙的手法擺脫硬性營銷,顯示科技怎樣協助日本工程師和運動員迎戰奧運,並帶出松下電器產品在其中的重要性,如何增強運動員的訓練與表現的用具,記錄下成就世界紀錄的一刻的儀器、照亮引領健兒與觀眾穿梭東京公路的燈泡,衝擊觀眾以前對科研的概念。難怪《衝奧路上》被指成功擺脫推銷感,公認為「模範公關電影」,有著倫恩·黎的《機械人的誕生》(Birth of A Robot, 1936)及亞倫·雷奈《塑膠之歌》(Song of the Styrene, 1958)的「工業電影」風範。

《長跑手的自白》(1964)

同樣是「東京電影」旗下出品,黑木和雄被委託為富士菲林和東京奧組委拍攝博覽東京奧運的全紀錄。這位紀錄片導演卻想回歸人性,只集中拍攝備戰奧運的馬拉松選手君原健二(他最終在電影未提及的比賽中得到第八名),取景自選手出生及居住地,但往日鮮少出現在銀幕的九州工業腹地。《長跑手的自白》以平淡敘述和遠景手法,帶出一絲絲安靜悲情,以及展現選手在長距離訓練受到的身心磨礪,反映他在生活中的孤獨。不少人認為,這部作品比市川崑的《東京奧運會》(1965) 更早挑戰官方以奧運宣揚國力的政治論述。

《東洋魔女傳》(2021)

看完一眾日本本土導演的出品外,法國紀錄片導演朱利安·法羅(Julien Faraut)今年亦有推出全新紀錄片《東洋魔女傳》,將當年拍攝大阪紡織廠內的排球健將的宣傳影片,混合當年新聞檔案影像、今日訪談片段、甚至漫畫等經典日本流行文化,為這群1964年奧運女排金牌得主創造出一個如夢如幻的全記錄。影片不但讚頌燃起日本國魂的一流女排強隊,也透過影像重構日本體育界、甚至整個受二戰重挫後的日本現代史。

電影 記載一班日本年青女工銳變成奧運金牌得主的真人真事。日紡貝塚本是大阪一間紡織企業為員工成立的女子排球隊,但卻戰績彪炳,更曾遠征歐洲攻克東歐強隊,連贏24場賽事。隊員後來更成為國家隊骨幹,最終捧走1964年東京奧運女排冠軍。這些紀錄片各有迥異而獨特之處,卻共同編織了當年的日本社會的真實狀態,佐證「體育紀錄片」並非只著眼速度、高度與強度,亦應該以謙遜、謹慎、細密和人性化的眼光去見證當下眾生。

賽場以外:1964東京奧運紀錄片系列
日期:即日起至8月8日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油麻地眾坊街3號駿發花園)
網址:www.cinema.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