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藝術科技展覽《暖房之約》| 在暖房中的對話

Posted On: 2024-06-21
Category: +852 · Art · Design
Editor:

將創新視角投射於現有生活中,成為了《暖房之約》的起步點,今次香港科技園創科體驗館策劃一場沉浸式體驗,並聯同策展團隊Things That Move糅合創新科技與藝術,從而形成有趣的探索視點,透過匯集鼓舞人心的不同篇章,編織成前所未有的「暖房」世界,並將其帶到大家眼前。

引人入勝的故事,透過多位來自本地和國際、涉足不同界別或媒介的創科藝術家一一鋪陳,從錄像裝置、合成動畫以至創新紡織設計、機械雕塑,塑造精彩動人及具啟發性的創科旅程。今次展覽,美紙更相約多位參展藝術家及創作人在暖房中進行對話,了解每項創作背後的故事,並循創作人的視點感受大自然與人類、與創科的微妙關係和啟發。

Text Carson Lin Photo Oiyan Chan

《Refuges》- François Quévillon

《Refuges》

《Refuges》是回顧全球暖化問題的作品,海岸線的場景是如何吸引你參與這個計畫的呢?整個故事是甚麼?

我的創作探索環境變化、社會問題和技術發展之間的互相作用。多年來,我一直致力於探討有關氣候變遷和海岸侵蝕的作品,例如《Érosions》,這是一個帶有虛擬實境設備的視聽裝置。為了創作《Érosions》,我對加拿大東部聖勞倫斯河谷和海灣的沿海地區進行了3D掃描。2023年8月,我參加了Pointe de Moisie的Crown Shyness駐場計劃,並透過在那裡和魁北克北海岸地區的其他地點進行航空攝影測量來繼續開發這件作品。海岸侵蝕是魁北克地區的重要議題。透過從海岸線流過的沙子,我們可以即時認真到這一點,並且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我親眼目睹了一些較大的沿海土地在某些地區流失。

François Quévillon

當我用無人機對海岸景觀進行3D掃描時,莫伊西河和聖勞倫斯灣交匯處不斷變化的沙岸引起了我的注意,這些沙岸不斷出現並被潮汐和海流淹沒。這些沙子大部分來自海岸的侵蝕。各種鳥類棲息在這些短暫的島嶼上。在我逗留期間,我從遠處的空中視角記錄了這些場景,並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仔細地觀察它們的存在和行為。

捕捉沙丘、潮汐和候鳥的瞬間變化,最大的挑戰是甚麼?

應該是環境條件,我的主要考慮是謹慎地不打擾鳥類,盡可能捕捉這些場景,而這則解釋了有助於確定作品美感的固定遠距離視點和鏡頭變焦。還有無人機的電池壽命,我需要它從遠處和高空捕捉場景。

當你第一次發現如此令人喚起情緒的場景時,你有何感受?

我看到的第一個場景是潮水上漲時,一大群鸕鶿聚集在一個很小的沙洲上。他們彼此的距離愈來愈近。當那片土地幾乎蕩然無存的時候,他們全部同時飛走了。不久之後,沙洲就被完全淹沒了。那一幕,讓我想起了與全球暖化有關的海平線加速上升和氣候難民;由於氣候變遷,人類和動物族群必須遷移。沙丘不斷變化的邊界、鳥群及其流離失所之間的關係,也可能引發政治難民,導致流亡和領土邊界被重新定義的情況。

你認為就說故事而言,數碼藝術形式與傳統藝術有何不同?

這取決於你對數位藝術和傳統藝術的定義。我的跨界別實踐,涉及數碼、媒體和視覺藝術。我喜歡數碼藝術的多變性,並經常製作具有開放式結構,且帶有程序性、產生性和互動性作品,以便公眾探索和/或操縱。話雖如此,某些形式的傳統藝術也可以透過其他方式實現這一點。《Refuges》是一件沉思的無聲錄像藝術作品,但我不認為它是數碼藝術。我喜歡開發各種媒材和技術的作品,從而提供不同類型的體驗。

《Restoration 恢復》- Wyatt Lau

Wyatt Lau

可否先介紹一下作品名稱的由來?

《Restoration 恢復》

作品名為《恢復》,主要想說季候鳥的成長環境或其居住環境的變化。當中可見很多球體,然後視角走進山丘,因爲我想以人類的視覺,構思我們本來身處溫室裡,未知道季候鳥又或者其他物種所要面臨的危機,再由房間的視覺變成一隻小鳥,尋找合適的棲身之所。而適合小鳥居住的地方,大多是叢林、深山,所以我用山脈作為整條影片的主軸,從而介紹整個山脈的變化。

覺得數碼藝術可以更有助於呈現畫面或要傳遞的訊息嗎?

我覺得數碼藝術可以製作出比較超現實的東西或畫面,例如現實中,我很難找到一個地方,完全沒有枯萎了的花草樹木、沒有任何人干預,或者一個很完美的山脈,所以我覺得數碼藝術可以讓你呈現出一種最抽象,以至最理想化的一種狀態。

《Perch 棲息》- Kachi Chan

整個展覽都圍繞大自然生態,自己對於大自然的印象是怎樣的?

我對大自然的複雜性和美麗充滿了驚奇。 例如,在為這個作品做研究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了單半球慢波睡眠(USWS)這種現象,這是一種大腦一半在休息,另一半保持警覺的現象。這使得鳥類可以進行不間斷的飛行。

《Perch 棲息》

投身了創新科技,可否分享一下科技結合創作的最大吸引力是甚麼?

科技和創作的結合為我們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科技可以幫助我們實現以前無法實現的創意,而創作則可以為科技提供新的應用場景和視角。這種結合使我們能夠創造出既有科技含量又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例如今次創作,我們與香港觀鳥學會合作並取得10種鳥類的飛行數據,再利用機器學習和動畫來重新演繹鳥類的遷徙和棲息行為,使觀眾從另一個角度觀看這一自然現象。對我來說,這就是科技和創作結合的魅力。

《Shield 後盾》- Elaine Ng & Kenny Wong

Elaine Ng & Kenny Wong

作品以《Shield 後盾》命名,可否先介紹一下名稱的由來?

K:我們知道《暖房之約》以候鳥作為主題,它們的生命都會經過不同階段,都會孵化下一代,而我們取其名為「後盾」源於我們找到Elaine設計這個蛋殼磚牆,而我們知道原來是用雞蛋殼去製成 ,因為蛋殼本來的作用是保護孵化中的雀鳥,所以我們便用了《後盾》這個字去代表蛋殼。

這次用雞蛋殼製作,難度和挑戰是甚麼?

E:很多人都認爲雞蛋殼是很脆弱的東西,其實雞蛋殼是碳酸銀膠,它是一種很硬、專業學名是碳酸鈣的物料。當初設計時,其實我沒有特意去找這個物料,而是源於一次菲律賓之旅,我被邀請到當地了解住在堆填區的人的生活,看看我們怎樣從材料、設計方面幫助或改善到他們的生活環境。因爲雞蛋屬於不太受歡迎的廚餘,而棄置又要清洗完的話,則成為很昂貴的過程,所以很多人只會就此棄置於垃圾桶或堆填區,導致它傳出陣陣臭味,最後變成毒氣。所以,我從環保生態的方向去構思,它便啓發到我以此作為環保材料。

我們很慶幸,因爲現時已有瑞士的科學家繼續幫我們,研究怎樣將這些雞蛋殼變成日常素材 — 變成防水、防陽光。現時,它除了可變成磚塊之外,其實它已變成一種物料,可以塑造成不同形狀。

《與撲翼機同行 Ornithopter Duo》- Joseph Chan & Kenny Wong

Joseph Chan & Kenny Wong

得知作品刻意安排踏版發電,可否分享一下設計的心思

J:因爲很多時候機械的作品,需要靠電力或不同動力去完成,因而令我們覺得跟可持續發展和環保有密切關係。所以,這個作品都需要大家給點力,我們用了一個發電的地板,它可以偵測到你耗電了多少,於是我們設計一個小小力量作為回饋,以這種形式引發這雙小鳥飛行,令作品與觀眾建立這個互動。

《與撲翼機同行 Ornithopter Duo》

今次在這個比較密集的空間呈現作品,當中的設計和想法是怎樣,可否分享一下?

K:今次Joseph創作這件機械作品,其實它就以審視般角度慢慢拆解去看很多東西,而這個密閉空間讓你可以很微細地聽到機械的聲音。在這裡,那些聲音好像突然間有一種轉移的感覺,讓你更集中地去看這件事。

J:我覺得這個空間很引人入勝,因爲甫一進來先看到作品正面,然後從底部穿過就有不同角度,甚至可以近距離看到它的結構。對於一個動態雕塑來說,其最大優勢就是它既會移動亦是立體 — 以立體雕塑而言,可以在那麼多不同角度欣賞,它的齒輪、運作都很重要。

每個故事表達了多位創作人、藝術家的願景,亦正好呼應著香港科技園的視野,樂見不同界別或國家地區人士聚首於這個核心地帶,藉著尖端科技的無限可能和持續創作的熱情激發創科力量,向香港以至全球展示有趣而可持續的創科氛圍。這次遊走在暖房世界的不同角落,看見的盡是一個個奇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