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狀王》忠粉觀眾專訪|今年北京上海香港睇足53場演出!遼寧女生對香港文化的濃濃熱愛

Posted On: 2025-08-22
Category: +852 · Art · Culture
Editor:

《大狀王》從2022年起公演大獲好評,2023年再演,今年現正於西九戲曲中心的舞台上迎來新一輪公演,月前亦登陸北京與上海,就在一票難求下,一名來自遼寧省的三十餘歲女生李思文,自2023年開始入場觀看,今年更看足演出的53場,包括內地23場及香港現正舉行的30場,累計之前演出至少超過60場。

除了金錢與時間以外,能夠日復日入場欣賞,明顯是那份對《大狀王》的濃濃溺愛。她坦言多次「重刷」,是因為她的律師工作與故事多少有些關係,不僅將追劇融入生活,還以此彌補童年對香港文化的遺憾,揚言:「坐在場內,就值得。」

Text & Photo: Nic Wong

甚麼時候開始接觸粵語和香港文化的?

我從小就受香港文化影響很深。我是90年代出生,那時香港樂壇正活躍,父母去KTV唱的都是香港歌手的歌,東北人對香港東西情有獨鍾。不過,在我畢業出來打工後,我總想先去日本旅遊,覺得隨時可來香港,怎知疫情一來,哪兒都去不了,這亦成了我30歲前最大的遺憾。

2023年3月,疫情解封後,我第一時間來香港,看了《日新》音樂劇,就愛上了這裡的戲劇氛圍。從那時起,我基本上每月從北京飛來香港三四天,專門追看感興趣的劇目。起初在網上斷斷續續學粵語,至今大概一年多,主要是多聽多練,但不敢說出口。

這次追看《大狀王》又是如何開始的?

《大狀王》是香港原創,班底全是本地人,沉澱多年,呈現出的質感完全不同。對我來說,它不是快餐,而是期待已久的盛宴。票價也很親民,我看的第一場坐CC1行,早鳥優惠才680港幣,有現場樂隊、精緻製作,性價比超高。相比其他音樂劇,《大狀王》給我的體驗更豐富,它講公堂故事、古裝題材,正正合我胃口。我的職業是律師,雖不愛打官司,但喜歡文書工作,也愛看警匪片、公堂戲。


為甚麼《大狀王》讓你如此費心,看足這麼多場?

起初沒想太多,只計劃香港場,因為現場樂隊重要。但看完第一場,中場就爬起來買後來場次的門票。巡演時,我在上海文化廣場看過粵語版《雄獅少年》後,決定全追。開票後,我買好所有A卡、B卡,看完也「真香」,安排全看,還勸朋友先囤票後靈活調整,後來大家都多謝我。

以前多刷是追人,比如2022年北京人藝的《譁變》,但《大狀王》不同,每個演員都在講自己的故事,用心程度不一樣。每次追看不是只看一人狀態,而是全個卡士的變化。A卡B卡的方唐鏡就截然不同:Bobby(劉守正)像資深大合夥人,沉穩從容;阿炳(梁仲恆)俏皮害怕,犧牲時崩潰感強;我起初很擔心陳書昕演的角色「秀秀」,但她在6月18日那場唱〈雪地寒山〉時,她的含淚微笑把我唱哭了。


《大狀王》和其他華語音樂劇有甚麼不同?為甚麼著迷到看這麼多場次?

與其他劇不同,《大狀王》的演員在每場都給出不同的答案,讓我欲罷不能。比如在北京7月17日那場,Bobby(劉守正)演的方唐鏡非常脆弱,好像生病般低落,到終審那一幕時才振作,所帶出的犧牲主題格外動人;7月19日下午,女主角丁丁(丁彤欣)唱〈雪地寒山〉時聲音帶點哭腔,第一次聽到,印象深刻。至於B卡(年輕陣容)在7月16日北京第二輪首場,狀態極佳,互動完美,又記得他們在上海的場次出了些狀況,每場都很新鮮。


自2023年起,你總共看過約60場《大狀王》,有否計算共花費了多少錢?這麼多刷有何特別體驗?

我在北京律師樓工作,但能遠距辦公,為了看劇,我暫放下部分工作,一切以追劇優先。也看其他香港演出。今次來香港看30場,買票共花約1.7萬港幣,內地場包括上海及北京,加起來不到1萬人民幣,而我買的全是折扣票或便宜位,平均下來就像正常大製作的價格。我能接受坐山頂或側邊,只要坐在場內就值得。特別一提,不同場館體驗不一,香港戲曲中心和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的二樓不高,演員眼神能直達上方,情緒傳遞強;但在上海文化廣場三樓,好像看電視,我不推薦。


不同座位帶來甚麼差異?

不同座位的體驗確是天差地別,坐近的話,能看清演員表情和情緒,非主角如秦師爺(文斐揚 飾)、阿財(鄧宇廷 飾)的發揮也很亮眼。比如師爺在犯案部分放飛自我的互動,阿財的「弱智」或「好色」版本超可愛,我甚至會和演員談及這些變化;坐後排或側面,則能看整體舞台動線、燈光水波紋、迷宮燈帶等,這些與角色心境對應,前排根本看不到。建議多刷時,左右上下都試試。


現場氛圍又如何?你有否一一記錄下來?

我不寫report,也不看別人的,以免被左右心情。能夠記得如此清楚,是因為有和上海及北京小夥伴討論表演及劇情細節,比如說,何淡如出家地與水牛嶺距離等等。香港沒專門討論群,但氛圍強,大家都覺得《大狀王》回來了,情感共鳴深,比上輪更熱烈。上海觀眾對粵語笑點反應快,北京情緒烘托到位時給得很滿。


如何表達對主辦單位和演員的愛?當中有特別互動?

碰上就告白,但他們太受歡迎,機會很少。起初發IG連配角名單,演員看到很感動,有來感謝。像張紫琪(周素香、小阿細),她內向下班就跑,我在IG抱怨,她回了:「你甚麼時候來,告訴我,我等你。」演員沒架子,見面總會熱情打招呼說:「思文,又來了!」我沒打算做甚麼記錄,腦海裡記住,和朋友分享就夠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