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熊、猿猴、非洲夏娃、斑馬鼻子家族,相映成趣;小舞者雕塑、大眼B女、亨利吧、阿特蘭提斯城,共處一室。探訪「西西空間」,氣氛溫馨趣緻的西西故居客廳,如美麗大廈,重現眼前;由西西親手縫製的毛偶,跟一件件收藏品,靜待大家發掘故事裏的故事。觀眾宛如走進西西的喬治亞、微型屋,在窗中窗屋中屋的珍奇裏,流連忘返。策展人羅樂敏和黃怡,盼通過這個空間,讓西西精神繼續活着,「西西想大家參與她的遊戲,這裏就是她的大型玩具屋!」
文、圖:黃子翔


淺水區深水區
一切從縫熊開始。曾為西西贏得香港熊會第二屆比賽設計組獎項的「水滸英雄」,史進燕青時遷張清楊志,神氣擺Pose好靚仔;站立的裸熊,是古代服飾熊的原型;包拯額上亮出一彎月;「黃飛熊」曾隨西西周遊列國;科學怪「熊」,沒有耳朵,由不同拼布組合而成,手臂特別長,右胸有道疤痕,羅樂敏補充:「西西的右邊乳房,也做過手術。」
兩位策展人,是西西生前好友,也是西西粉絲、專家,導賞時如數家珍,引領觀眾大開眼界,既像這個空間的女主人,又如管理家具物件、維持家居運作的總管。「這次展覽,有淺水區也有深水區。」黃怡說:「我們選了一些比較精緻帥氣,又有文本對應的熊公仔,即使對西西不太認識的觀眾,也較易入口,資深讀者又可以挖深一層。」
既有《縫熊志》的毛熊,也有《猿猴志》的猿猴,大狐猴和捲尾猴,猴身猴相;僧面猴與山魈,造型奇趣。還有兩隻非洲夏娃,包括不穿衣服的辛巴女子,以及女子禁衛軍的達荷美女將,「這個系列還未完成,也沒有成為專書,較為罕見。」羅樂敏希望讓人知道,除了毛熊和猿猴,西西的布偶作品,還有人類學的面向,「西西尚有更多值得探索的版圖。」



作家的脆弱
西西是華語文壇極具影響力的作家,2022年離世,一班文友成立西西基金會,保存其珍貴的文化遺產,得到何鴻毅家族香港基金及香港藝術發展局的支持,團隊耗費逾兩年時間,整理和復修西西的遺物與遺稿,在灣仔富德樓築起「西西空間」,舉辦展覽《西西的房間盒子:從縫熊開始》,展出西西的手作毛偶與藏品,以及重置西西故居客廳,讓觀眾把西西的作品與生活面貌 連繫。
「最初想到,把西西在土瓜灣居住逾三十年的故居客廳,還原並展示,是西西去世不久,何福仁找我們辦追思會。再次踏足西西的家,最初只是拍拍照,但保留這個空間的想法,愈來愈濃烈。」羅樂敏續說:「每一件家具的陳設、西西對家具的感情,必須在這個空間和場景,才有感染力。除了文字,西西精神世界其中一部分,就在這裏。」難得一班有心人主動協力,西西家人樂見其成,後來得到富德樓支持,「西西空間」得以立室,團隊便展開這個浩大工程——幾乎把所有物件全都收集下來!「我們發覺某些物品,西西在不同文章都有提及。她對自己擁有的物件,有很多想像。」


不只搬家,還要復原重置,於是收集、整理、記錄過程,必須鉅細無遺。先把家居空間分為不同區塊,然後為所有物品編碼,建立檔案系統,某件物品在哪個櫃子甚麼位置,統統有跡可尋有根有據;也瘋狂拍照,盡量把家居原貌記錄下來,甚至出動360度3D拍攝;冷氣機、抽濕機長開。只是整理,已足足花了三個月時間,但黃怡笑着說:「玩得很開心!在這個空間,時間彷彿消失了。」從西西的物件,連結她的作品,又從她的作品連結不同實物,以至世界不同議題和範疇,「不停連結和跳躍,是執屋、策展時很難得的感受。」
看到藥物、輪椅、床邊綁着圍欄,羅樂敏也目睹了作家某種脆弱一面,「一開始整理遺物,難免有敬畏之情。就像打開一個人的生活。」顧問劉偉成說,西西把藥物放在一個漂亮的鴨子盒子裏,「西西寫過,如果那天血糖沒有高了,便是美好的一天。因為疾病,她珍惜每一天,不悲觀,生命能量很強。」他們也陸續翻出西西年輕時的照片、書信、賀卡,了解到她跟不同朋友的關係,「關於西西的生平研究,有很豐富材料,需要慢慢整理。」羅樂敏說,從整理、策展到佈展,打開了很豐富的層次,「能夠參與其中,十分榮幸。」


重置故居客廳
以一比一重置西西故居客廳,是重頭戲,也是展覽最精采的「屋中屋」。為了掛起土耳其地毯,團隊把鬚邊逐條逐條綁上;那邊是西西的家傳之寶樟木箱子,這邊是大眼B女,以及可愛動物一起看足球轉播的微型屋「亨利吧」;遠處的意大利藥櫃裏,放置一些較大件的物品,前方的三層矮櫃裏,書脊向外,讓觀眾知道,像西西這樣的一個讀者,讀過甚麼書。黃怡說,藏書就像「瀏覽記錄」,關注甚麼、有甚麼興趣、怎樣分類,反映一個人的視野,「有一首詩,我們一直懷疑是西西看了劉易斯.托馬斯的《水母與蝸牛》後寫出來。在故居找到這本書後,看到有間書、做筆記,印證了這個假設。」西西用過的水杯、筆、眼鏡,也是陳設一部分,添上生活痕跡;月曆顯示的2022年12月,是西西離世的月份。
西西擁有的物件那麼多,但不是每一件都直接影響她的創作,然而在「砌」客廳時,黃怡覺得西西在自製的舒適空間裏,可以靜靜地書寫,不太需要理會外面的紛擾,「她的作品,就是有一種溫馨感,跟現實世界有些距離,帶着一種溫情,觀察、關注這個世界,未必聲嘶力竭走到最前控訴甚麼,但會通過手作公仔,為受到人類威脅的動物發聲。」與其說西西擁有那些物件,「不如說彼此是共生的朋友。」
在這麼小的空間裏,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物品,「但物以類聚,很諧協,一點都不違和。那邊放隻羊鴕公仔,也跟地毯很搭。」劉偉成說,物件看似平凡,但因為西西喜歡細節,所有物件,就像被她施了魔術,「又如那些窗貼,加上正方形的流蘇,變得不一樣。」他覺得西西的「超能力」,是對細節的超凡記憶。觀眾來到西西故居,欣賞她對家居的布置,例如窗中窗、屋中屋,那種疊加、拼貼的概念,呼應《剪貼冊》、《拼圖遊戲》等作品,「她的家,就是大型的剪貼場。她無時無刻都在玩耍。」



以西西邏輯佈置
故居照片也作展示,跟現場對照,可以「找不同」,因為部分佈置,是團隊的忽發奇想。「覺得跟場景配搭,便放在一起。」黃怡說:「我們以西西邏輯去佈置,想像她喜歡在哪些地方擺放甚麼,有點像角色扮演。」譬如被她們稱為「阿特蘭提斯城」的荷蘭小屋,本來藏在一個櫃子的暗格裏,她們決定讓這個消失的城市重新出土,卻放在一個玻璃櫃裏,重新展示,「從舊照所見,西西曾把陶瓷小屋放進玻璃屋裏,我們想把這個情景重現,相信西西一定喜歡通過玻璃看一座城市。」如地底城,「也是『我城』的意象。」羅樂敏說。
法國印象派畫家、雕塑家Edgar Degas的《十四歲的舞者》雕塑,曾被劉偉成短暫「收養」,現在重返西西的家,是一次Homecoming之旅。延續西西會跟雕塑聊天的習慣,「我每朝都跟它說:我上班啦!」西西曾把這件雕塑的故事,寫成文章,收錄在《玩具和房子》裏,劉偉成覺得頗為感人,「這個模特兒,名叫瑪麗。當時那些巴黎舞者,如果紅不了,可能淪為娼妓,瑪麗的姐姐就成了娼妓。」舞者作為人類,在社會底層受到壓迫,但作為雕塑,來到西西的家,「西西會跟銅像聊天,還會設計衣服給她。」
走進「西西空間」,跟看西西的書不同,既有實物即時連繫,也呈現幕後故事,西西用過甚麼針線、看過哪些參考書,還有世界各地的遊歷,一目了然。羅樂敏說:「希望對西西略有所聞的觀眾,來到這個空間,得到一些感受,也讓資深讀者對西西加深認識。」接下來,「西西空間」將繼續推廣西西作品,既辦讀書會,也展出西西其他藏品,以及出版以西西研究為基礎的作品,甚至是年輕人的創作,讓更多人走進西西的創作以至生活世界,「西西是一個讀不完的課題。」


《西西的房間盒子:從縫熊開始》
日期:11月12日至2026年1月31日
時間:12:00noon至8:00pm(逢星期一、二休息)
地點:灣仔軒尼斯道365號富德樓7字樓「西西空間」
網頁:www.instagram.com/thexixispace / www.facebook.com/thexixispace